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受关注 助力民营企业"行稳致远"代表委员热议营商环境改善
时间:2022-03-14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优化营商环境与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再度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如何进一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也颇受市场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表示:“让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投资环境真的改善了、优化了,它们才能安心、定心、称心、放心地投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潘保春也认为:“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切实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纾难解困,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氛围,才能帮助它们行稳致远。”

直击营商环境痛点、难点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丁佐宏在提交的《建议全周期、全过程优化营商环境的提案》中表示,近年来,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利好政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显著改善了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了广大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就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也表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近年来,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举措,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与此同时,民企发展仍遭遇一些痛点、难点。一些地方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解出现走样,在落地执行时出现偏差。”丁佐宏表示,比如,把优化营商环境简单理解为“创业时的便利化”,对于企业创建后遇到的困难,缺乏协助解决的动力和方法。

“此外,在市场准入以及补贴等政策层面,民营企业还面临或多或少的歧视现象。”丁佐宏表示,这些都是政府部门变相的“懒政行为”,与优化营商环境的精神不符。

在丁佐宏看来,为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持续优化、全程服务的理念,通过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做好服务支持。

“要健全企业准入、生产、经营、退出、人才引进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政策,将过往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固化细化下来。”丁佐宏认为,如“最多跑一次”“线上+线下”“驻企店小二”等实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要继续全面推广,从而构建政府和重点企业双向信息交流机制,架起政企沟通的桥梁。

杨德才也建议,要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秉持“问题导向”“发现痛点”原则,充分了解和听取企业家实际需求,让涉企政策更接“地气”。同时,要推动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高效落地,权威公布涉企政策清单,拓宽宣传申报渠道,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知晓度。在精简政策兑现环节,加强政策执行跟踪,提高政策兑现效率,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行稳致远”,离不开良好法治环境的护航。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在丁佐宏看来,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环境,可充分发挥政企沟通对话机制和共同体联系点工作机制作用。“探索试行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免罚、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支持市场主体修复信用。”丁佐宏表示,还可以依法审慎办理涉企案件,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开设并用好服务民营企业绿色通道,主动靠前服务。

杨德才也建议,推进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修订阻碍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切实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快信用监管机制建设,落实守信激励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事实上,在民营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区域,沪苏浙皖多地早已在通过树立“法治思维”、营造公平诚信环境,助力民营经济进一步腾飞。

“只有营造一个安全、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才能让所有投资者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发展。”南通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真正让法治成为南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南通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如当地严格区分经济纠纷和刑事犯罪,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尤其是要慎用强制措施,积极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避免出现“办了一个案件,搞垮一个企业”。

“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南通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大大方方与企业交往,理直气壮为企业排忧解难,决不能因害怕“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