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重要方式,普惠金融再次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等。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亦提到,要进一步引领普惠金融开拓新局面,支持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支持乡村振兴,从而引导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稳增长。
“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增强金融普惠性”,把普惠作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导向之一。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普惠金融发展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既体现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取向。金融机构要根据政策取向,继续加大普惠金融业务拓展力度和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优化风控措施,实现更可持续经营。
数字化转型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
《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未来,除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夯实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建设外,还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取得一定成绩,但服务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赋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建议要消弭数字鸿沟,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范小云表示,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借助高效智能的数字技术系统,重新聚合各类业务要素,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渗透率,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得到蓬勃发展。但这一过程中,“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数字技术的不公平使用以及数字技术使用带来不公平后果,是当前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必须消弭的两种“数字鸿沟”形态。
对此,范小云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共资源,完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全民数字技术与金融素养的培训;三是注重企业主体经营环境的公平性;四是鼓励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拓展普惠范畴;五是政府要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和数字化社会治理相融合,将数据鸿沟的弥合融入社会治理框架内进行统筹。
全国人大代表、工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王景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相当部分企业未借助银行融资补充流动性或扩大经营规模。当前,制约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的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未较好解决,支持商业银行获客和风控所需的数据渠道仍相对有限。
为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长张智富建议,应构建全国统一的普惠小微融资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担保增信平台以及建立持续优化平台运营管理机制等,促进银企高效对接。
此外,商业银行依托金融科技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认为,商业银行要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发展普惠金融,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市场体系。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为8.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48%,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18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5.0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再对大型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速做出明确要求,而是指出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此外,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董希淼表示,未对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提出目标,表明下一步工作重心应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生态,深化供给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明显提升小微金融供给质量、效率、效益,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整体效能。
“近年来,我国持续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破解小微金融服务中的‘麦克米伦缺口’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步入深水区,在这种情况下,普惠小微贷款应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