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陈锦石:集中规划建设 加强乡村土地集约利用
时间:2022-03-14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从空中俯瞰,一条澄澈的小河从中间穿过,两边是鳞次栉比的红砖小洋房和错落有致的绿树,再往外延,排列整齐的玻璃大棚平添一丝富足的气息……”

这段文字不是来自于高端别墅小区,而是描述江苏省南通市常乐镇中南村,一个耗时18年、由中南集团打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从最初砌墙抹灰的“泥瓦匠”,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前10强的掌舵人。如今,他带领下的中南集团正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第10次参加全国两会的陈锦石共提交了4项建议,引人关注的就是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和思考。

自2000年开始,陈锦石带领中南集团在中南村展开实践,从简单的土地平整到河沟整治,再到修路、开沟,完善电力、网络、排污等基础设施,中南村也就此成为南通“股改第一村”。

我国实现全面脱贫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乡村振兴”。陈锦石介绍:“十九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我在原有投资建设的基础上,对中南村进行了更高规格的规划和重新建设。”

记者了解到,在中南村,建筑工程企业、蔬菜种植企业、旅游产业已十分齐全,形成了“二产带三产、反哺一产”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村里先后引进多家企业,年创工业应税销售15亿元,每年净增村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实现了村企“双盈利”。同时,进行大棚改建,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建设中南路景观轴、幼儿园路景观轴、生态田园景观轴,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中南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村企共建”的道路让村民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收入从2001年的人均4700多元提升到2020年的5.3万余元。

不河不知水深浅。长期扎根于基层,让陈锦石认识到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他认为,应该推进乡村集中规划建设,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以此实现共同富裕。

在调研乡村基层实际情况中,陈锦石也发现,由于农村用地分布出现“小、散、乱”现象,尤其是分散居住和分散种植,导致乡村建设用地浪费与耕地闲置情况堪忧。与此同时,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不断挤占耕地面积,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

此外,乡村公共设施和服务建设长期缺乏资金,导致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农村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然而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老无所依、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陈锦石建议,推进集中规划建设,加强乡村土地集约利用;加快制定各类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具体包括:

首先,推动乡村三规合一,搞好乡村集中规划,化解乡村规划和乡村发展错位的问题。大力发展小镇化集中村镇,把乡村用地统筹、集约使用起来,以此降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成本,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建议修订《土地管理法》,去除乡村用地流转和用地性质转换的障碍,构建合法的途径把大量闲置建设用地和撂荒耕地盘活。尤其是闲置建设用地拆改复垦,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也可以补充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政府新增建设用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专项用于乡村振兴。

以经营性思维利用好乡村“四荒地”。如利用四荒地建文体设施、工厂等,带动乡村周边环境建设,利用经营性收益,推动盐碱地改造,治理土地沙化,助力国家生态建设。

其次,国家低成本资金牵头,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投资。针对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要拿出一揽子的信贷和税收支持政策。比如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性贷款,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允许相关投资用以企业所得税抵扣等。

最后,鼓励企业、个人到乡村投资建设各种富民产业,比如现代高效农业、乡村田园旅游业、轻加工和粗加工产业,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为乡村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渠道,同时努力确保不发生农村人口“因病返贫”问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