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近日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证券报记者的采访,就稳增长、促销费以及浦东引领区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解读。
“稳”的关键是稳市场主体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70多处提到“稳”字,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接下来中国经济该如何在“稳”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发展?
对此,周汉民表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党中央、国务院一贯坚持的经济发展总方针。“中国有市场主体1.5亿户,稳住市场主体,中国经济才能‘稳字当头’,才会‘稳中求进’。”
他分析说,1.5亿户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根据调研发现,当下这些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数字经济怎么走上轨道?二是人才新政怎么得到实惠?三是融资怎么变得便捷?为此,他建议从四个方面稳住市场主体:
第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疫情发生到现在两年多,我调研过200多家企业,其中最大的感受是,绝大多数企业精神是振奋的、昂扬的。所以稳住市场主体一定要做到一条,就是营商环境要好,不同所有制企业要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周汉民说。
第二,中央政策要不折不扣、迅速及时落地。国家出台了很多纾困政策帮扶企业,比如减税降费,为企业排忧解难等,这都非常好。建议各级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一要不折不扣,二要迅速到位。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特点提供不同支持方略。
第三,地方推新政时要多听取企业意见。
第四,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助力企业能顺利拥抱智能化、信息化,走上数字化生产的未来之路。
稳消费要始终关注年轻人
消费是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的核心驱动力。在采访中,周汉民结合上海实践,对如何稳消费进行了具体阐述。
3月6日,《2021年上海消费市场数据蓝皮书》正式发布,其中显示,2021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万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城市之首。
周汉民说,整体来看,上海消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互联网消费,包括市内市外、境内境外的消费。例如,上述1.81万亿元中,58%多是网购所得。第二是“首店经济”,全世界的名品、名店,很多都在上海进行全球首发。第三是节庆消费,上海“五五购物节”已持续举办了两届,两年来,“五五购物节”期间的消费在整个上海全年消费中的比重超过6%。这说明“五五购物节”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五五购物节”的经验可高度概括为一句话:政府搭台、企业让利、消费者受惠。第四是夜间消费。比如,上海很热闹的“大世界”,已经衍生出了“大世界演艺圈”,旁边有许多小剧场,整个“大世界演艺圈”同时上演的节目有50多台。第五是高端消费。这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类似,许多世界上的驰名品牌愿意在上海试水,然后进入中国市场。
“一句话,我认为提振消费是非常关键的。”周汉民说,而提振消费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抓热点。文化消费、大健康消费、教育消费是当下老百姓最需要关注的热点。第二要抓质量。比如最近国潮风盛行,“国牌”兴起,但“国牌”的回归一定要注意质量,唯有质量至上,人们才能趋之若鹜。第三,消费始终要关注年轻人。“只有让年轻人得到一种消费的刺激体验,他们才会乐不知返、流连忘返。”周汉民说。
浦东会引领什么?
求解中国改革开放之方略,周汉民以浦东引领区为例进行了重点阐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下称《引领区意见》),浦东要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周汉民说,“中心节点、战略链接”8个字是核心。浦东要成为中心节点,硬件方面,交通应该是最便利的;软件方面,就是要实现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流动自由、人员择业自由、运输或者航运自由。
所谓战略链接,意味着浦东的开放不仅要向外开放,也要向内开放,这是两个扇面的开放。向外开放,比如,去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9%,增速创下5年来新高,利用外资超过10%,这是在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浦东和上海要成为龙头。所以上海和浦东有个重要的使命——始终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利器。前提是,它本身要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有吸引力、有凝聚力,同时要有辐射力。
浦东会引领什么?周汉民说,浦东的引领至少应该在三个方面:
第一,浦东的引领要集中在制度型开放上。中国改革开放44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每一步改革都是制度型开放。所谓制度型开放,就是浦东的发展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什么是最高标准?什么是我们认为迄今为止的最好水平?中国在去年9月和11月分别提出要加入两个国际协定,一个叫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个叫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我认为这两个重要的协定在加入前,浦东就要进行压力测试,这是引领区的第一项任务,制度型开放。”周汉民说。
第二,浦东是一座璀璨的现代化新城。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方面,浦东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