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5.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在去年企业营收、财政收入及经济增长高基数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主动作为,付出艰苦努力。
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面临挑战多,要顺利实现爬坡过坎,需要从优化三大宏观政策、刺激两大需求、深化三大改革和做强三大新动力等四个方面齐发力。
宏观政策的发力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内需扩张上,今年我国将在扩大有效投资和恢复内需消费上持续发力。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将突出财政预算内安排和资金保障,强调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提高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在内需消费方面,多措并举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一定要托好风险底。2022年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全球产业链风险及煤电油运保障风险等四重风险。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境外政治经济格局的动荡和国内统筹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压力都使得今年经济发展面临更多困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字当头,突出稳经济、稳社会、稳民生。面临三重压力叠加,我国经济发展又到爬坡过坎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GDP同比增长5.5%左右的发展目标需要主动作为,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为更好实现爬坡过坎,2022年将从优化三大宏观政策、刺激两大需求、深化三大改革和做强三大新动力等四个方面发力,在发展的同时做好风险托底,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煤电油运保障风险及全球产业链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底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形势更为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全球的影响尚未消退,全球政治经济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和更多不确定性。二是总需求有所收缩。2021年下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固定资产投资的两年平均增速均在5%以下,去年四季度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有所下行,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承压。三是结构性短缺现象凸显。缺芯、缺柜和缺工等“三缺”问题较为突出;受疫情影响,春节后部分农民工选择就近打工,农民工返乡速度大幅减慢,结构性缺工现象突出。四是成本压力明显抬升。疫情导致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近日境外局部地区动荡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今年以来CRB商品指数上涨近30%,企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都明显增加。五是风险因素有所抬头,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局部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及境外风险传导等都不容小觑。六是市场主体预期不稳,部分企业对长期发展预期转弱。2022年面临境内外环境多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爬坡过坎期。
主动作为实现经济增速5.5%左右的发展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这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从过去两年的经济增速看,2020年和202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和8.1%,两年平均增速为5.1%,要实现稳增长,今年经济增速目标要略高于前两年,5.5%左右的目标是相对合适的。二是从保民生就业看,202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预计突破1000万人,今年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据粗略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近200万人的就业,要解决1100万人的就业在客观上需要经济增速维持在5.5%左右的水平。就业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增长。三是从长期发展目标看,要实现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增速要维持在5%左右。其间,顺应前高后低的增长趋势,在起步阶段经济增速需要5%以上的增长水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22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在去年企业营收、财政收入及经济增长高基数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需要主动作为,付出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除此之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全年发展的七个辅助指标。就业方面,明确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2022年要延续就业增长趋势。物价方面,明确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尽管2021年我国CPI为0.9%,但考虑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及市场的通胀预期,仍设定3%左右的通胀目标。居民收入方面,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2021年,这两者均保持8.1%的增长水平。进出口方面,考虑到今年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更强调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方面,提出粮食产量保持1.3万亿斤以上,确保粮食安全。生态方面,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的目标。能耗方面,今年削弱了对能耗指标的年度考核,提出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地方经济发展预留了足够的弹性空间。在2021年,能耗指标考核给很多省份造成较大压力。能耗与地方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