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战略机遇期 加快信用评级体系国际化建设
时间:2022-03-11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信用评级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须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为引导评级回归服务投资人识别和预警信用风险本源提供支撑。

在开放格局下,国内外信用评级体系的差异或不利于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跨境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迫切需要国内评级机构加快评级体系国际化建设,建立满足境内外发行人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需求的评级标准。

中资评级机构应抓住国家金融市场开放战略契机,积极布局并加速国际化业务建设,积累全球客户、数据和市场声誉,促进国际投融资机构对中资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认可和使用。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金融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作出指导,并将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标准的方向之一纳入《规划》。在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以及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多发的新形势下,评级标准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可通过给予市场主体更多标准供给空间、加快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评级标准、优化评级方法与技术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评级质量。

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与评级标准体系建设

伴随我国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和快速扩容,信用评级行业在评级理念、方法、制度、人才、管理等诸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债券市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此过程中,我国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涵盖标准化的评级符号体系、统一的评级程序及业务规则、多元化的评级方法与技术标准等方面,为评级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引。

由于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安排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主导建立和推动的,评级行业标准供给体系也随监管趋势演变而变化,逐步由监管主导向监管引导、市场驱动转变。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信用评级的行业标准,分别从主体规范、业务规范、业务管理规范三个方面为信用评级工作的展开制定了相应的准则。随后,证监会2007年发布《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用以规范证券评级机构展业。随着评级行业监管格局逐步走向统一,2019年11月26日,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作为评级行业统一标准全面指导评级行业发展。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着力提升市场对评级标准供给的驱动作用。2021年8月6日,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评级机构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倒逼评级机构完善评级标准以提升评级质量。

在2006年出台的《规范》中,监管部门明确规定了我国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信用等级的符号及含义,虽然交易所市场未有对应规定,但各评级机构在《规范》的指导下统一使用了信用等级符号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整个债券市场。标准化的评级符号能够直观反映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水平,较为有效地降低了投资人和监管部门的风险识别成本,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也为债券市场平稳发展构筑风险屏障。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化改革推进,监管部门开始逐步放宽债券发行的级别门槛,取消部分券种强制评级要求,但评级仍然是监管部门和投资人进行风险识别和防控的重要工具。

随着债券市场品种不断创新,我国信用评级方法和技术标准也愈加丰富。2005年以来,我国陆续推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可交换债、熊猫债、绿色债券等不同维度的创新券种,有力地推动评级机构在评级实践中持续完善评级指标体系、优化评级方法、完善评级流程、夯实评级技术,积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标准。2014年以来债券市场刚性兑付逐步打破,信用风险持续暴露,违约数据持续积累,为有效检验评级机构评级质量、加强评级机构声誉约束提供重要基础,从而引导评级机构积极改进评级技术、完善评级标准,提升评级质量。

二新形势对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金融标准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信用评级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须加强信用评级标准体系建设,为引导评级回归服务投资人识别和预警信用风险本源提供支撑。

其一,评级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评级机构建立全球评级序列标准,助力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规则对接,提高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熊猫债等创新品种的推出以及“北向通”“南向通”平台的上线,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融资机构进入国内债券市场。截至2022年2月底,熊猫债存续数量为144只,规模达到2108.80亿元,其中84%的发行主体使用中资评级机构评级结果,不足10%的发行主体采用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或其在华设立子公司的评级结果,中资评级机构在评估海外债券信用风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中资美元债市场,由于海外债券市场不实行强制评级,70%的中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