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势头仍疲软
2022稳消费面临压力
2021下半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落,四季度同比增速直线下降。目前全国20余个省区市公布了2022年社零增速目标,多数持平或下调,也体现出了地方的谨慎预期。
刘元春对此表示,四季度消费数据创下新低,表明消费疲软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复苏所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
刘元春分析认为,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核心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疫情导致相当一部分服务性消费的供求两端都出现较大萎缩。当前疫情呈现点状发散趋势,很多消费活动,特别是具有接触性的服务行业、文化行业、娱乐行业的活动大幅降低,即使在节假日期间,出行人数和餐饮数据的两年同比依然没有完全转正。
其中,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较重,2021年数据即使较2020年而言也没有明显增长,较2019年等常态时期而言还处于负增长。
第二,疫情及经济复苏阶段对于不同收入人群的冲击程度不同。虽然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8元,比2020年实际增长8.1%,但从结构性角度来观察,会发现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水平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实际增速显著低于我国GDP的名义增速,同时也低于经营性收入和投资性收益的增长速度。”刘元春表示,“事实上,疫情给中低收入阶层的工作收入带来了明显冲击,导致他们对于未来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都受到很大影响。而中低收入阶层往往是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的人群,他们的收入增速无法达到预期,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三,未来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导致居民预期疲软,审慎性的储蓄上扬并直接导致消费不足。
第四,受到供应链冲击的一些重点行业的消费也出现问题。以汽车行业为例,由于受到车载芯片短缺的影响,2021年我国汽车总产量减少150万-200万辆,总销量也出现了一定下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体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国内车市恢复增长、拉动我国GDP增长的重要意义。刘元春对此认为,新能源汽车是重点行业消费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虽然出现大幅度上扬,但在汽车消费结构的转型期,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一些供给瓶颈。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消费端还有一些中高收入人群的奢侈品消费也不及预期。”刘元春表示。
他认为,综合以上因素来看,消费疲软现象与相关消费刺激政策的过快退出不无关系。2020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消费刺激举措,但是在2021年一季度消费数据大幅上扬、乐观情绪开始弥漫之后,很多政策向常态化回撤,这也成了消费疲软的一个诱因。
政策积极出台
消费增速或于三季度反弹
对于不及预期的消费形势,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并主要部署了三方面具体措施:
一是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二是稳定增加大宗消费,要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三是发展社区消费和县乡消费,包括加大城市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物流快递配送等。
刘元春表示,消费疲软趋势一旦形成,或较难在短期内实现扭转,但国家对消费疲软问题非常重视,提振消费相关政策的积极出台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第一,显著发力的宏观政策将使对于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出现逆转。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收入预期、消费信心的逆转将带动消费形势好转,消费(增速)下滑趋势或在一季度见底,二季度企稳,三季度反弹。”刘元春表示。
第二,供需两端多措并举,提振消费。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特殊消费群体采取了一定举措,也在多方面征集消费刺激措施,包括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消费补贴,对于疫情相关行业进行重点扶持等,同时加大力度缓解供应链瓶颈问题,以上举措都有利于提振消费。
第三,政策推动房地产相关消费企稳。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已经在采取一系列消费信贷政策来促进房地产政策的稳定,例如针对市民购买家具、家电等活动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这有利于与房地产相关联的消费行动的企稳。
“整体来看,我觉得2022年整体消费并不能够完全回归常态时期,但消费政策会陆续展现作用,消费企稳现象可能发生。”刘元春表示。
解决房贷影响下的家庭资产负债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21年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负债的家庭占比为56.5%,平均每户家庭负债51.2万元。有观点认为,我国家庭债务中的七成集中在房贷上,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已经影响到社会终端消费需求。疫情以来,国内居民的收入支出结构、债务结构也出现恶化。
刘元春对此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以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为主体的个人负债大幅增长,导致居民负债率大幅提升,2021年居民负债所占GDP比例已经高达60%,同时也达到了居民可支配收入100%以上的水平。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