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是2022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并被要求“深入实施”。
对位于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的江苏经济重镇无锡来说,则被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因此,在过去的2年来,无锡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频繁出手,不仅承办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市党政代表团还主动入沪拜访上海主要领导,并召开市级层面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座谈会。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春节后无锡“第一会”,就选择了与苏州联合召开交通互联互通第一次会商会议,就苏锡两市的道路衔接对接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共同谋划两市交通“一张图、一张表”。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民盟无锡市委主委高亚光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高亚光表示,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可在知识产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进行试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知识产权联动保护机制有待加强
《21世纪》:2021年第四季度,某一线家居品牌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打赢了知识产权官司,对此,你怎么看?
高亚光:实际上,在打赢官司之前的一个月,这家行业内的知名外资企业在无锡的工厂正式奠基,并且还把亚太生产研发总部也落户到无锡。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应当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对于区域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应当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而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1世纪》:知识产权保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从无锡的实践看,都有哪些反思?
高亚光: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区域性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的构建当前仍处探索实践阶段,在立法、执法及司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区域性法规执行标准不一,阻碍协同发展效果。具体看,不同省市的行政执法部门及司法审判部门对于法规适用尺度不一,而伴随案件数量激增,同类争议处置结果不一严重影响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效果,阻碍了区域协同发展稳定性。
再有,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往往发生在跨区域范围内,但因行政边界的存在,跨区域不同执法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跨区域知识产权侵权执法的查处速度与力度。以知识产权违法和犯罪两类案件为例,现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侦查机关之间缺乏信息交流途径,致使相关违法或犯罪行为因未能有效移送,导致权利人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第三,从全国范围看,只有极少数城市设立了知识产权法庭,难以满足此类案件数量尤其新型疑难案件迅猛增长。2019年广东区域审结知识产权案件数超15万件,相较江苏、浙江等地2020年审结数量仅为1.9万件、2.4万件,可见专门审判机构能极大提升案件审理效率。
《21世纪》:除知识产权外,当前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带来考验的还有哪些?
高亚光:2021年全国极端天气灾害多发,从我们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工作看,长三角各省市在防灾减灾领域尽管开展了多方面合作,但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需长远谋划。
一个最为典型的问题是,因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灾情预警信号标准,各地灾情警报的鸣响声音标准也不相同,且没有针对不同灾害加以区分。比如,针对地震、寒潮、高温、洪水、干旱等不同灾害没有加以区分,很多地方针对不同等级的预警颜色都不一样,都没有明晰易懂的预警信号,不利于民众迅速辨识和逃生避险。
如果遇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需要跨省、市的疏散转移撤离大量人员的情况,则存在因行政区划不同、职责权属不明的问题。
此外,各行政板块和各垂直条线都有各自的组织指挥体系,应急情况下指挥权限归属不明确,软硬件也存在标准接口不兼容的问题,也就是说,各地区、部门之间缺少协同配合常态化机制和应急预案。
建立相同工作的联动机制
《21世纪》:知识产权尤其是涉外的,是衡量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你对知识产权案件的区域协调有何建议?
高亚光:首先,要建立依托区域府院联动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合立法平台,统一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统一执法及司法尺度。
其次,通过建立共享的区域数据及信息共享平台,强化行政机关联动执法,实现资源信息互通共享,推动检验、检测、鉴定结果互认,提高联合执法效率。
第三,要注重区域审判机构布局,快速建设区域保护中心,建立多元纠纷处置机制。比如,在区域内充分利用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等维权平台的战略性布局,并联合相关行政及司法部门建立大保护平台,填补区域司法审判供给的不足。
《21世纪》:怎样通过防灾减灾的一体化来提升区域协调?
高亚光:其一,应当针对不同灾害制定相应的预警信号标准,在长三角区域内先行试点,为全国推广提供经验。
其二,设立长三角防灾减灾联席指挥机构,加强纵向和横向汇聚整合,将区域间的联合训练演练和应急联动常态化、制度化。同时,探索长三角区域共同编制防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