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人均GDP衡量,中国距离高收入国家门槛仅一步之遥,但距离实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依然道阻且长。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短期经济局势、中国中长期发展潜力等宏观热点话题展开详细论述。
访谈中,刘世锦多次提及未来我国人均GDP的提高虽有经济实际增长的带动,但可能更多会来自于坚持高质量发展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获取汇率升值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坚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挖掘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潜能,政府的经济目标定位和衡量指标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5.5%左右增速目标
要“蹦一蹦”才能实现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5.5%左右,如何看待这一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难度?
刘世锦:2022年GDP目标增速5.5%左右,是要在去年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个要“踮起脚尖蹦一蹦”才能实现的目标。不过,这一目标也是有弹性的,我们一方面要力争实现,但与此同时,也一定要坚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何要强调坚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去年经济增长有一个现象被广泛忽视,那就是如果按现价美元计算,2021年我国GDP增加3万亿美元,这个净增量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去年我国GDP之所以能增长3万亿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升值有一定关系。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其特点就是未来人均GDP的增长一方面是来自经济实际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汇率升值。中国现阶段的情况与德国、日本当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较为相似。研究发现,德国、日本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的16年里,两国的人均GDP水平按现价美元计算都保持较高增速,其中有不到一半的因素是由经济实际增长所贡献,有超过一半的因素则是由本国货币升值所贡献。
上述特点可以引出两点启示:一方面,国内还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微观主体富有活力,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长期看,这又会推动汇率的升值。所以,汇率升值的基础是坚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因此,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争取能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不要盲目追高,而是要达到与潜在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如果盲目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会造成国内经济大起大落,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即使国内经济增速很高,但可能会引发汇率贬值,这样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GDP可能反而会下降,国际上这种例子并不少见。若经济保持稳中求进,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会获取汇率升值的效应,最终经济增速按现价美元计算还是会很快。
如果我国能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那么今年我国人均GDP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将是大概率事件。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坚持高质量发展,就会获取汇率升值带来的收益增长效应,从而带动人均GDP增长得更快。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提高它在全球的购买力,这对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政策短期
重在稳房地产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为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世锦:从过去几年情况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由高速逐步转到中速。宏观政策与经济增长的需要大体上是适应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宏观政策的度把握得比较好,基本上不存在宏观政策过紧制约增长潜能的情况。
今年上半年,宏观政策要发挥防滑托底的重要作用。货币政策在前期降准、引导降息的基础上,结构性导向要为房地产软着陆和中长期平稳发展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同时重点支持城市化和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住房建设资金需求,如支持城市农民工安居工程建设。财政政策要利用上年的增收空间,支持一批有回报、有长期潜能的基建项目,如重点支持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中的交通通信项目;另一方面,重心逐步转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人力资本建设。简单地说,短期内货币政策重点在稳房地产,财政政策重点在稳基建。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底以来,房地产政策纠偏,不少城市放松房地产金融政策,您如何看待未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空间?
刘世锦:去年下半年经济的回落与房地产市场遇冷有一定关系,房地产行业的变化既有短期政策因素,但更要关注长期因素。房地产投资的历史峰值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之所以过去几年甚至在疫情期间房地产投资增速看起来还比较有韧性,很大原因是由结构性行情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长、房价上涨的地区主要还在都市圈、城市群,这与人口流动有关,一些都市圈、城市群还处在扩张过程中,随着人口的流入,购房需求就会上升。不过,我认为,这种结构性增长的峰值可能也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