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多项安排超预期!是何考量?如何落地?有何影响?来看权威解读
时间:2022-03-05 00:00:00来自:券商中国字号:T  T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当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锚定5.5%左右,财政支出规模、税费支持力度超预期加大,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项措施安排超预期。这些政策目标举措背后是何考量?将如何落地实施?有何影响?围绕这些问题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学者专家和市场人士。

5.5%的GDP增速目标背后有三重深意,彰显发展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为5.5%左右。这较2021年的增速目标有所下调,但高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近两年平均5.1%的增速。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刘日红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原则。如果其中的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主要指标如期完成,就意味着经济运行保持在了合理区间。

刘日红分析,经济增长5.5%左右目标的设定,首先是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和防风险的需要。其次这一目标也确实考虑到了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GDP近两年平均增速为5.1%。“十四五”期间,虽然没有设定整体的增速目标,但也要求经济运行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再者,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

“我们做过测算,在去年114万亿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实现5.5%左右的增长,相当于五年前7.4%的增速,十年前10.5%的增速,对应的经济总量超过了9万亿元。”刘日红说,和当今世界排名第十位左右的经济体一年的经济规模差不多。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但中国经济有韧性、有潜力,中国的宏观政策有空间,有理由相信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示,今年经济目标定在5.5%左右,略超市场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作为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指挥棒,将重振市场主体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向前看,围绕着稳增长的政策将持续发力,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部副主任陶金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5.5%的目标设定意味着要充分调动各项宏观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政策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很强,韧性很强,市场主体活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很强,这是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信心和基础所在。”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答记者问时表示,经过两年的疫情考验,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在有力有效应对疫情基础上,能够有效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机制办法已经越来越成熟。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为市场主体今年继续克服困难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精准发力保民生提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财政政策的安排引起了热烈反响。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进一步增强。在具体工作上,更大规模的财政支出通过将新增财力下沉至基层,配合更大规模的税费支持政策,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和稳就业保基本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体现在今年将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进一步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稳企纾困方面,今年将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科技创新。预计全年约2.5万亿元的退税减税规模,其中约1.5万亿元的留抵退税规模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从政府工作报告安排来看,新一轮税费支持政策亮点纷呈,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科技创新。一方面,延续、加码实施针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另一方面,今年将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释放税收红利。

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可持续”则体现在2022年财政赤字率由去年的3.2%左右下调至2.8%左右,回归世界主要经济体的3%“红线”标准。全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与去年一致,仍为3.65万亿。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随着经济逐步修复到常态化水平,赤字率的下调更加适用常态化的赤字率标准。同时,赤字率下调与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保持稳定,也表明了政府杠杆结构转型,中央政府适当压降杠杆,地方政府保持杠杆稳定。

虽然财政赤字率有所下调且新增专项债规模并未增加,但预计继续增长的财政收入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全年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有效保证了全年财政支出强度。

“今年财政政策将较去年更加积极,尤其体现在有效投资的扩大方面。”陶金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在基建投资角度看,今年财政和政府债券资金与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