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如何理解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一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二是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三是这是在去年GDP规模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
2、财政政策:实际可用财力增加,精准发力稳市场主体、扩有效投资。一是赤字率下调、专项债持平,但实际可用财力大幅扩张,预计财政“余粮”支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扩大2万亿元以上、专项债券实际可用规模明显增加;二是财政支出重点用于稳市场主体和扩大有效投资;三是退税减税力度大幅扩张至2.5万亿元,支持方向聚焦制造业、小微企业。
3、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加力,重点聚焦扩信贷、优结构、降成本。一是政策总基调维持稳中偏松,加大实施力度,总量层面聚焦扩信贷、宽信用,配合财政发力;二是结构层面继续做加法,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规模有望继续扩大,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三是价格层面继续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激活市场主体需求潜力,不排除年内继续降息的可能性,金融机构继续加大让利、减费力度。
4、“百般呵护”稳市场主体,企业加杠杆力度有望加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措并举稳市场主体,多项政策都从企业痛点难点出发,为企业减负纾困,持续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预计在系列政策支持下,国内信用扩张结构有望趋于优化,依赖政府和城投平台加杠杆的稳增长模式或出现调整,未来企业部门加杠杆力度将有所加大。
5、扩大内需关键在于扩投资,并推动消费恢复。在稳出口难度增大背景下,今年实现GDP增速目标需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尤其是要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同时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基建、制造业、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发力抓手。推动消费恢复方面,促进居民增收是关键,同时政策重点聚焦推动服务消费、大宗消费、一老一小消费、县乡消费等恢复。
6、全面注册制有望加快落地,民企债券融资迎来政策支持。预计今年主板市场实施注册制将是重中之重,有望加快落地,带动资本市场加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此外,“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将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信用债融资比重长期不足一成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有望扩张。
7、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将创新作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重要性显著提升,数字经济或将成为科技创新重要抓手。
8、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有序推进碳达峰。一是能耗强度目标统筹考核,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二是坚持先立后破,循序渐进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三是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引导能源结构加速转型。
9、“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楼市政策重点在“稳”。为改变和缓和房地产各项指标的下行趋势,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三稳”政策和因城施策政策的重点均在“稳”,预计政策微调仍将延续,但“房住不炒”总基调下宽松力度有限。将通过大力发展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稳市场,预计房地产投资大幅下行概率偏低,有望在下半年企稳。
事件: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国务院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宏观政策取向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了解三个大的宏观背景,更能体会报告内容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二是短中期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明显增强;三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将逆周期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和跨周期优化长期供给结构有机结合,且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以应对明显增加的外部不确定性。
一、如何理解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
(一)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
政府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将2022年的经济目标设定为5.5%左右,“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从2009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单位GDP带动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即就业弹性)下降趋势明显,如每亿元GDP对应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从2009年的31.6降至2021年的11.1。如果按照2021年就业弹性计算,2022年实际GDP增速保持5.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在1300万人左右,高于政府1100万人的预期目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同样是防风险的需要。如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债务数据,2012年以来我国每年利息支出总额超过每年GDP多增部分,表明保持一定经济增长有助于金融风险防范。
(二)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报告指出,5.5%左右的增长目标,还有“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的考虑。由于疫情的冲击,2020-21年两年GDP平均增速为5.1%,处于5.5-6.0%的潜在经济增速水平下方,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水平仍在该区间。因此,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