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5%左右,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调一致。金融周期下行,经济增长驱动经历本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大切换,在私人部门杠杆率较高,而疫情有所反复的情况下,相比于传统的稳增长模式,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凸显。政府工作报告多措并举,货币政策继续发力,房地产监管政策也将确保房地产良性循环,而力度明显加大的是财政政策,这与我们早前的预期基本一致。基建将得到有力支撑,而大力减税降费将有利于企业投资回暖,消费亦将较2021年好转。
一、GDP目标5.5%左右,稳中求进
GDP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是结合了现实需要和潜在能力后的综合考虑。从需要角度看,1)稳增长是稳就业、保民生和防风险的基础,教育部预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结构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今年实现5.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这也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相一致。2)和中长期目标接续,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要求2022年需要保持中高速增长。3)压力增大时,主动作为,有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调动积极性。供给收缩、需求不足、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去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今年疫情扰动、金融周期下行、外部形势更趋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增多,设定5.5%左右的增速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必须爬坡过坎”体现了主动作为,有助于凝聚发展共识。调查失业率目标由2021年的“5.5%左右”调整为2022年的“5.5%以内”亦是如此。
从增长潜力看,由于受到疫情冲击影响,2021年中国实际GDP两年复合增速为5.1%,仍低于中国目前的潜在增速水平,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解读时表示,今年5.5%的增速目标符合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水平。
二、金融周期下行,财政政策重要性上升
我们在《稳增长:从“德式套餐”到“日式套餐》指出,我国正面临本世纪以来第二次增长动能大切换,稳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相应的稳增长政策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传统的稳增长模式主要依靠货币与监管政策发力,而新的模式下,财政政策的重要性推升。
1999-2008年是中国人口红利突出的时期,储蓄率上升,需求端体现为投资和出口经历高增长。2009-2018年是中国金融周期快速上行的时期,信贷与房价加速上行,也是城镇化加速时期。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金融周期步入下半场,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技创新将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认识到本轮稳增长中两个结构性特征:1)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私人部门已债务高企、有待调整,再加杠杆的空间相对有限;2)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发展动能。
稳增长模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二元模式(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基建)转向多元模式,房地产要稳,基建提速,但不会大幅上升,而绿色、科创、消费等也都成为增长驱动力。
财政政策及准财政政策将扮演更大的作用。在“德式套餐”二元模式下,房地产和基建由于抵押品和隐性担保而乘数较高,“松货币”能较快传导到“宽信用”,而“日式套餐”下,房地产受房企信用风险暴露、基建受隐性债务存量化解和严谨新增制约,乘数下降,而绿色、科创由于技术限制,乘数较小,仅靠“松货币”较难实现“宽信用”,更要靠(准)财政来发力,且(准)财政可以缓解私人部门的债务压力,并能精准施策、优化结构。
三、财政力度明显加大,货币与监管政策亦助力稳增长(一)财政力度明显加大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政策的三大抓手即基建投资、减税降费和转移支付均有亮点:
1)总量上财政支出强度显著提高。虽然今年一般赤字率从上年的3.2%调低为2.8%(一般赤字规模较上年下降2000亿元至3.37万亿元),但地方新增专项债仍持平于去年的3.65万亿元,而且去年未用资金的结转结余和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可为今年提供资金支持(刘昆部长表示通过跨年度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入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7万亿元,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同时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利润依法上缴近年结存利润达1.65万亿,这些资金将支持财政支出强度加大,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扩大2万亿,广义财政(一般预算账户与政府性基金账户)支出目标增速达12.8%,远高于2021年-1.0%的增速,有助支持基建投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2)出台减税退税“组合拳”,减轻企业税负和现金流压力。《报告》预计今年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减税规模为1.0万亿元、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减税政策中今年政府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至100%,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而1.5万亿增值留抵税额直接退还企业,将有利改善企业现金流、鼓励企业投资,尤其是对正在进行大量投资或者生产销售周期较长的企业,也将有力地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方面的投资活动。
留抵退税的意义重大。我们不妨举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