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建议:推动大湾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 吸纳上下游企业多方共建
时间:2022-03-03 00:00:00来自:中证网字号:T  T

中证网讯“在新一轮的科技平台重组和改革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以湾区、深圳为代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议实施多方共建,打通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并形成协同式创新,从而快速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两会建议将继续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深度挖掘,针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尖端人才培养以及尖端装备制造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提倡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方共建

刘若鹏介绍,为结合产业发展以及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技部先后依托五家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圳建设了五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贯通了基础应用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极具深圳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之路。

“这五家重点实验室都是‘产学研用’一体化,非常有特色。”刘若鹏建议,对于这些前沿技术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深圳为试点,围绕科技行业或者创新链条,融合上下游企业实现多方共建,这与单独的企业在某一环节上的技术发展创新有很大区别。以超材料为例,其本身属于高分子专业领域,并延伸到了超算的设计、物理学理论架构的建立等,而且在制造过程中用了很多精细化工的设备,还涉及半导体工艺制程、装备制造技术、电磁检测等,正是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和定制模式,才造就了如今超材料的诞生。”

刘若鹏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绝对不是在某一个点或者单一环节的创新,而是整个产业链从底层到顶层全部打通后,进行整体的协同和创新,包括所要用的新兴装置、设备的创新以及工具类的开发等。

推动尖端人才“自我造血”

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刘若鹏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他认为,当前,不论是产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还是经济体量规模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大幅度提高。在此阶段下,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加快本土化的人才培养。除了当前的“用工荒”问题值得关注外,“工程师荒”更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程师荒’是一个新现象,是我国产业快速发展与创新人才断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刘若鹏建议,要加快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力度,而且要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充分调动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资源和能动性,有针对性地培养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所急需的、高端的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解决“工程师荒”问题。

加快开发新型高端自动化设备

刘若鹏认为,在新的产业形势下,除了要加快培养和发展人才“软实力”外,高端制造业发展以及新工艺自动化升级的“硬实力”也需同步提上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制造业大批量生产相比,高端装备制造的生产组织高度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剧增。

刘若鹏透露,作为尖端制造技术,光启超材料近年由小批量进入到大规模制造阶段,与此同时,其第三代的超材料技术已经开始进入量产阶段,随着超材料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兴高端设备的智能制造与新工艺自动化生产需求迫在眉睫。2021年,光启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智能制造基地并实现正式投产。随着尖端装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目前光启已经启动基地二期计划。届时,基地二期将会采用大规模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

“只有加快推进新兴领域自动化升级,提升我国新兴领域企业自身发展质量和抗冲击能力,才能适应我国新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要求。”刘若鹏建议,针对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上下游企业应该发挥国内企业现有的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积累的优势,去设计和开发新型的智能设备生产线,帮助产业链进行自动化生产制造。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