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3月2日,美联储临时主席鲍威尔在出席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通货膨胀高企的大背景下,美联储于3月开始加息是合适的,并提议加息25个基点。
自去年中旬以来,美国通胀持续攀升,1月各项通胀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对此,鲍威尔预计,美国通胀有望于今年年内回落。他同时强调,如果通胀水平继续居高不下,美联储将“准备采取更激进的行动,在一次或多次会议上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以上”。
多位经济学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美国经济背景与1970年相似,当时美国也是通胀高企,甚至出现滞胀的情况,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在1980年至1982年期间通过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胀,最终导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双谷经济衰退、债务危机,而拉丁美洲出现“失去的十年”。但是,目前美国通胀率低于当时两位数的水平,而且如今的美联储政策以稳为主,因此“沃尔克时刻”可能不会出现。
美联储3月可能加息25个基点
鲍威尔指出,在新冠疫苗接种取得进展、经济重新开放、家庭和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相继出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5.5%。尽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活动在2022年初放缓,但随着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1月中旬呈大幅下降的趋势,经济放缓的迹象似乎是暂时的。
另据美联储褐皮书显示,自1月中旬以来,美国经济以温和到中等速度地增长。许多辖区报告称受新冠确诊病例激增影响,一些公司面临业务活动中断、高缺勤率等问题。此外,所有辖区均指出,供应链瓶颈和低库存问题继续抑制经济活动增长。
褐皮书还指出,尽管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但是所有辖区均对未来六个月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预计整体经济活动仍将稳定增长。
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国通胀持续高企,鲍威尔称,美联储将逐步退出新冠疫情期间超宽松货币政策,其过程包括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缩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他倾向于提议并支持美联储在3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
虽然鲍威尔在听证会上表态美联储将在3月加息,但对于加息速度和缩表进程仍继续“打太极”。对此,资深金融学家李徽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总体上为“变中趋稳”,经济、政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会集中在今年上半年,而今年3月会是关键拐点时期,所以鲍威尔在听证会上的“打太极”也是应对数据和环境变化的一种应对机制,给予美联储更多的灵活性来调整本身传递给市场的信号。
李徽徽补充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表态是政治和经济的角力,通胀对于民生和贫富差距的影响较为巨大,也会紧密关系到今年的中期选举,但加息过快或幅度过大也会加大经济“硬着陆”和“经济滞胀”的风险,并且可能外溢到全球经济。所以美联储也在权衡之间的利弊,处于两难的境地。
目前,市场已经完全消化美联储3月加息25个基点的预期。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FedWatch显示,美联储3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达97.8%。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际风险事件升级后,3月加息25个基点的确定性提升,3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较低。
除了加息之外,美联储的缩表计划也备受关注。鲍威尔称,美联储将在加息进程后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并将“以可预测的方式”进行。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推出一系列购买计划,如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导致其资产负债表达到近9万亿美元。
李徽徽预计,美联储初始缩表的时间窗口为今年7月,初始缩表规模为250亿美元/月,到今年9月将提升到750亿美元/月。
李徽徽对记者强调,“加息影响货币价格,而缩表会直接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和通胀抑制作用会更凸显,所以我认为美联储在出台缩表策略方面会更显谨慎,启动时间点会落后于加息时间窗口。”
明明向记者表示,预计美联储会通过2到4次议息会议来提供更明晰的缩表指引,最早或于今年7月开始缩表。他补充道,缩表与加息并行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现期限利差缩窄、利率倒挂的现象,因此今年缩表与加息的间隔时间较短,出现二者并行的概率较大。
“沃尔克时刻”重现概率较小
鲍威尔在听证会上重申,美联储坚定地致力于实现两大目标:最大就业、物价稳定。在就业方面,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紧张,需求仍非常强劲。虽然劳动参与率有所上升,但劳动力供应仍然疲软,雇主难以填补职位空缺。过去一年,美国失业率大幅下降,1月失业率为4.0%。
然而,美国物价仍居高不下。美国1月CPI同比增长7.5%,高于预期的7.3%和前值的7%,持续创40年新高。此外,美国1月PCE同比上涨6.1%,高于前值的5.8%与市场预期的6%,创1982年2月以来最大涨幅。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PCE同比上涨5.2%,高于前值的4.9%和市场预期的5.1%,创1983年4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鲍威尔称,由于供应链中断规模和持续时间超出预期,加之新冠疫情持续反弹加剧供应链危机,美国通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