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全球大类资产走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我们全球央行观察系列报告从美联储开始谈起,认为美元走弱、利率上行将成为市场交易的主线。本篇是系列报告第二篇,从日本央行的角度出发,对比当前与2013年前后日本的经济基本面、通胀和政策走向的差异。2013年前后日元大幅贬值和美元从底部上升与安倍政府的“三支箭”密切相关,成为搅动此后数年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现在看日本不具备再次推出“三支箭”的基础。
回望2013年,美国开启Taper和加息周期,而大洋彼岸的日本却正在跨入以安倍和黑田为组合的“三支箭”时代。当下,美联储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加息周期,日本还会重演“三支箭”吗?本报告准备从以下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当前日本央行怎么看日本经济的?和“三支箭”当时对日本经济的看法一样吗?第二,2013年日本推出“三支箭”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当下是否具备推出“三支箭”的基础?第三,“三支箭”带来经济的发展没有?第四,国际社会对“三支箭”的评论。
一、2013年:安倍三支箭
(一)第一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
2013年1月,日本内阁府、财务省与日本央行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消费者物价上升率2%的通胀目标。2013年4月,为实现2%通胀率目标,日本央行推出了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QQE)。
量化宽松,是央行直接通过购买债券增加金融市场上的现金数量来压低目前的资金价格。质化宽松,是在购买长期债券的同时卖出短期债券,试图降低金融市场上的远端利率,进而抑制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基础货币供给量,在两年内实现翻倍,大幅提高长期国债、ETF指数基金和J-REITs的购买规模以及贷款支持计划,延长国债持有期间,从而压低中长期贷款利息,促进投资等。
具体包括:日本银行每年增加50万亿日元的长期国债保有量;提高资产购买的总规模、取消国债购买期限和规模限制,如长期国债购买对象从以往最长3年期扩充至包括40年期在内的所有期限的长期国债,使所持国债平均残存期限为七年,每年增加1万亿日元的交易所上市交易基金和300亿日元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同时还暂时停止央行保有长期国债的规模不得超过日本银行发行纸币上限的“银行券规则”。
(二)第二支箭:灵活的财政政策。
安倍在2013年通过了10.3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后来又批准了92.6万亿日元的2014财年的预算草案和95.88万亿日元的2015财年的预算。
(三)第三支箭:刺激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
2014年6月24日,日本内阁通过修订后的新经济成长战略以及长期政策蓝图,以振兴日本企业并促进股市蓬勃,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包括进一步放松对农业、劳动力以及医疗领域的管制,鼓励更多日本女性加入职场、分阶段削减企业税率、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调整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等。上述基本方向瞄准了日本产业新陈代谢能力不足、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等关键问题,也体现了政府进一步放松管制、促进竞争的意向。
二、两次美联储Taper,日本央行议息会议对经济的判断一样吗?
2021年末,美国已经开启新一轮的Taper和加息周期,上一次还是在2013年。两次美国货币政策收缩时,日本所处的宏观大背景是否一样?我们试图从日本央行的议息会议中寻找答案。
(一)2013年日央行认为当前主要问题是恶性循环的通缩与经济下行
2013年2月,日本央行在其经济活动和价格展望报告中提出,对于当前国内经济的判断:
(1)当前出口、采矿和工业生产正在下降。公共投资持续增加,房地产投资增加,主要体现在地震灾后重建方面。非制造业资本投资虽然坚挺,但制造业受出口和采矿业和工业生产下降的影响,资本投资呈下降趋势,整体呈减弱趋势。
(2)就业和收入环境继续严峻,劳动力供需改善趋于平稳。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私人消费正在恢复弹性。不过,就目前而言,收入疲软可能仍是制约因素;
(3)物价指数可能受能源走势的影响,再次转为负值。2012年下半年经济增长低迷带来的工资下滑,是压低物价的因素之一。
(4)海外经济继续放缓:美国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欧洲经济缓慢回落,亚洲来看,中国经济虽然仍在放缓,但呈现企稳迹象,印度继续放缓,东盟出口和生产企稳。
(二)2021年日本央行对经济复苏判断比较明确
2021年12月,日本央行对当下经济的判断:
(1)当前日本经济复苏明显。新冠病毒导致的服务消费下行压力和供给约束逐渐缓解,外需增加,金融环境宽松,在政府财政等政策刺激下,日本经济有望继续逐步恢复,2022年经济增速将持续回升。
(2)预期通胀率将逐渐提升。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转嫁至消费端,CPI上行,预计2022年上半年将达到1%以上水平。但受限于工资涨幅水平,2023年较难实现2%的“稳定目标”。
(3)持续观测omicron对经济的影响,如有必要,需毫不犹豫增加更多货币宽松的措施。
整体看,2013年和2022年日本央行面临的国内国外经济状况并不一致:2013年最大的困难在于“迷失的二十年”带来的恶性循环的通缩与经济低迷,而站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