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乌克兰危机爆发,乌克兰首都基辅迅速成为俄乌两军对阵的焦点地区。有民众在冲突中受伤,也有很多人选择了逃亡。坐落于基辅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作为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乌克兰世界遗产,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伫立了一千年之久,见证了这片地区的波折历史,也经历了它的苦难创伤。
国家有边界,但文化遗产是超越国界、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珍宝,保护世界遗产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责任。世界遗产的评选肇始于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1975年12月17日生效的《世界遗产公约》,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呼吁和强化武装冲突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乌克兰于1988年10月12日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截至2021年,乌克兰共有7处世界遗产,其中6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遗产。本文将列举这些世界遗产在此次冲突中的位置,并历数它们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见证的乌克兰的多舛命运。
基辅圣索菲亚主教座堂和洞窟修道院
位于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洞窟修道院是1990年乌克兰首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基辅市中心,而洞窟修道院则位于基辅东部第聂伯河畔。
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它是千年名城,也是“俄罗斯众城之母”,亦是东正教圣地所在地。公元882年,第一个俄罗斯民族国家基辅罗斯在第聂伯河河畔的基辅建立。13世纪中期,基辅罗斯在蒙古人第二次西征时灭亡,分裂成多个罗斯小国,演化出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三大分支。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11世纪上半叶,属于智者雅罗斯拉夫大公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基辅罗斯最强盛的时期之一。雅罗斯拉夫的父亲,即前任大公,把拜占庭帝国的诸多文化引入基辅罗斯,让古罗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融合。因此教堂的名字继承了公元六世纪建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建筑风格上也融合了拜占庭建筑特色。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人们按照乌克兰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形式对其进行了外部整修,教堂内部仍保持了以前的拜占庭式装璜。
圣索菲娅大教堂建成后,很快成为基辅罗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当时,大量修道士在基辅附近的山洞里潜心静修,当更多教堂、修道院建起,原本的洞窟就成了修士的墓地。如今的洞窟修道院里存放着一百多具风干的木乃伊,被东正教信徒奉为神力的奇迹。洞窟中并没有灯,游览者需要托着小蜡烛在一人宽的地道中摸索前行。
传教士们曾经在洞窟修道院中画像、抄经、翻译经文,缔造了宗教的繁荣。洞窟修道院同样见证了基辅起伏的历史,1240年蒙古入侵期间,这里曾经作为市民的避难所;18世纪,沙皇在此囚禁政治犯;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及东欧的许多东正教徒纷纷来此朝拜,许多知名人士在此隐居并从事创作。
利沃夫历史中心
利沃夫是乌克兰西部的一座重要城市,它距离波兰边境仅有70公里,在本次军事冲突中处于一个较为平静的区域。利沃夫拥有750年的悠久历史,其旧城区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利沃夫是一个丘陵城市,平均海拔为296米,全市的最高点为“利沃夫高堡”(VysokyiZamok),海拔409米。站在高堡上可以将利沃夫的美景尽收眼底,因此这里成为旅行者钟爱的目的地。
处于中欧和东欧通向黑海和波罗地海港口交通要道上的利沃夫,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0世纪,波兰和基辅罗斯曾经在这个城市的争夺中互有胜负,而后,波兰-立陶宛联邦占有了利沃夫,随后是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里诞生了短命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随后它又归属于苏联。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扎根,让利沃夫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城市。与乌克兰其他城市不同,利沃夫老城依然保存着中世纪的形制,这里没有大量圆顶的东正教堂,却保存着很多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城中超过600年历史的市集广场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门牌6号内有意大利式庭院的波兰国王行宫,门牌24号则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曾经住过的房子。
斯特鲁维测地弧
“斯特鲁维测地弧”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挪威、立陶宛、俄罗斯、瑞典、摩尔多瓦共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斯特鲁维测地弧”是由德国出生的俄罗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在1816年至1855年期间主持创建的。为了测量出地球的确切大小和形状,他在沙皇的支持下,从挪威到黑海设置了265个测量站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达到2820公里。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工地理测量网络,为地球科学和地形绘图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标志着不同国家在科学上的联袂协作。而今,其中34个原始测量站点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乌克兰的4个测量点位于西部,目前还没有被战火所覆盖。
喀尔巴阡山脉原始山毛榉森林(和欧洲其他地区古山毛榉森林)
俄罗斯的“山毛榉”导弹曾经击落过马航的客机,也被运用于此次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事实上,山毛榉覆盖了西欧、东欧的大片地区,是欧洲自然风光毫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