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一位来自创业投资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每年的提案都备受关注。2022年沈南鹏带来了5份提案,涉及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发掘农业微生物应用潜力、药物创新能力提升、加大脑科学研究应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等热点话题。
不难看出,这5份提案所关注的领域,也是红杉中国长期关注的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领域,且进行了大量布局。因此,通过科技创新与科研突破来解决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是沈南鹏委员提案的一大特点。具体来看,每份提案又各有亮点。
提案一:夯实“双碳”目标科学基础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必要条件。结合“双碳”目标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快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等各个环节的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储备。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沈南鹏有如下建议:
一、面向碳中和需求找准科学问题切入,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
1.健全基础研究任务征集机制,地方政府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判前沿技术方向,形成符合属地产业目标的科学问题库;
2.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础上增设子专项,支持面向工业应用的首发场景、示范推广、流程再造、共性支撑等技术突破;
3.碳中和课题立项和结题中将ESG理念作为重要考量标准,引导研究成果关注环境社会影响。
二、完善碳中和技术投入各级保障,夯实低碳技术创新资金基础
1.加快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成立,以母基金形式为主带动更多市场化机构参与,撬动社会资金投向清洁低碳能源各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领域;
2.结合产业禀赋各级政府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引导基金,通过政府绿色投资信用担保等方式,吸引多元化资金投资低碳项目;
3.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与政府共同设立科技计划,联合出资资助关键技术工程化验证、户外可靠性等产业界关注的应用研究。
三、畅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通道,以市场应用带动技术研发加速
1.扩大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促进绿电应发尽发,带动前端清洁电力技术应用扩大;
2.加强柔性输变电和多场景储能标准制定完善,增强同现行电力系统适配性,以标准统一促进技术规范和推广应用;
3.支持工业化关键脱碳技术的中试项目,优化对企业设立中试项目的审评审批;
4.推动更多行业主体纳入碳交易体系,支持各地碳交易所在配额分配、履约、企业所持配额结转等方面逐步做好与全国碳市场的规则统一和低成本衔接。
提案二:发掘农业微生物应用潜力推动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建设
关于对农业的重视在沈南鹏2021年的提案中已经提及,而今年他强调的重点为充分发掘农业微生物的应用潜力,进而实现推进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农业微生物学科研突破,拓展专项支持范围
1.建立跨学科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微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农学等科研人员共同开展农业微生物应用基础研究;
2.推动形成饲料发酵、农业废弃物无害利用、土壤改良和污染防治等子专项,资助相关领域微生物资源发掘利用研究。
二、加大微生物产品应用推广和固碳菌株研发支持
1.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服务组织,通过将微生物肥料列为主推技术示范任务、开展田间效果试验讲解等方式,加强微生物产品的应用宣传推广;
2.菌种选育优先支持促进固碳功能的关键菌株挖掘利用;加大对可用于食物和饲料的微生物蛋白质生产技术的长期研发支持,逐步降低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政企共建充实菌种保藏力量,以资源摸底和知识产权保护促开发利用
1.参照深圳国家基因库政企合作经验,建议国家以容量、技术设施等标准遴选一批具有成熟保藏条件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形式,共建新型菌种保藏库;
2.建议农业农村部制定更全面的农业微生物资源目录并更新发布,为研究各种农业微生物相互作用与发挥效能提供基础支持;
3.优化农业微生物专利菌株鉴定方法和侵权判定标准,明晰基因序列相似程度达到何种比例即可认定为同一种微生物,加强创新菌株保护。
四、优化财税和肥效评价政策,“肥药双减”缓解对土壤微生物的伤害
1.参考生物有机肥免征增值税先例,将生物菌、土壤修复剂等纳入免征增值税范围;设立微生物肥料分级补助制度,根据微生物肥料中化肥占比不同分级给予补贴;
2.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肥料肥效评价体系,将有效活菌进入土壤后定殖性、抗逆性、增产效果等纳入生物肥料标准体系;
3.加速推动高毒农药全面退市,研究扩大限制使用农药品种和使用场景。
提案三: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提升药物创新能力
医疗健康是红杉中国重点布局的核心领域,但针对创新药领域,尽管国新药研发与国外差距进一步缩小,但靶点扎堆、适应症集中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沈南鹏认为,药物研发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已成普遍共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