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两会上对于全年经济目标将如何设定?重点工作又会有怎样的安排?
全年目标如何设定
全国两会上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发展各类目标确定在什么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与方式,也是预判全年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参考。
低基数影响不再,目标面临下调。2021年经济增速录得8.1%的高增长,远超经济增速目标值6%。不过,剔除低基数影响,全国GDP两年平均增速并未达到目标值,所以随着低基数影响的消失,今年GDP目标增速大概率调降。
超八成省份下调全年增长目标。在今年各省份GDP增速目标设定上,约84%的省级行政单位调降了经济增速目标,调降占比仅次于2015年的97%,而2015年相较2014年全国经济增速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今年加权平均后的各省份经济增速目标水平较去年下滑约0.7个百分点,或意味着全国经济增速目标也有相似水平的调降。
潜在增速仍有5.5%,或为今年目标水平。央行在考虑了疫情冲击的影响后,估算2021年和2022年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分别为5.7%和5.5%。2021年在剔除基数影响的实际经济增速未达潜在增速的情况下,2022年稳增长政策加码或使得实际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并且,考虑到新世纪以来,每年我国经济增速目标下调幅度从未超出0.5个百分点。我们预计,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或设定在潜在增速5.5%左右的水平。由于2019年全国经济增速目标设定首次采用区间值的方法,也不排除设置增速区间的可能,为完成经济增长任务预留更大弹性。
CPI增速目标将稳定在3%。2021年全年猪价持续回落,带动CPI增速降至2010年以来新低。我们预计,如果没有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冲击,CPI增速今年走势依然较为平稳。从历年物价增速目标设定看,除了2020年,2015年之后均维持在3%的增速水平,因此,我们预计,全年CPI增速目标或将稳定在3%。
政策稳定生猪生产,CPI大幅上行风险不高。2021年下半年在国常会的部署之下,农业农村部相继出台了《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稳定生猪产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重申,“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防止生产大起大落”。春节消费旺季已过,猪价仍在底部震荡,预计三季度消费旺季开启,猪价进入上行通道,带动CPI增速回升,但上行幅度或较为温和。
就业目标仍趋稳定,但压力仍不容忽视。2022年就业目标或同2021年保持一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1100万人)及调查失业率目标(5.5%)维持不变。不过,从城镇新增就业的超额完成情况看,2021年超额完成的比例仅有15%左右,创2009年以来新低,就业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需格外重视。2021年下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已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但16~24岁群体的调查失业率仍在高位,特别是2021年四季度甚至超过了2020年同期水平。据教育部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突破千万人,迎来最大增幅并创近年来新高,这预示着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或更为严峻。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年初地方两会上各地的部署,多数均将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作为稳就业的重点内容。
财政、货币如何发力
对于全年宏观调控政策基调的把握,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有定调,政府工作报告大概率将延续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思路。
积极财政注重三大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1年财政政策执行报告对此进一步确认。提升效能意味着要强化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包括加强专项债等资金的使用效率;注重精准意味着聚焦于政策重点扶持领域,“不撒胡椒面”,如对基本民生加强财力保障;增强可持续性意味着政策力求务实,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
财政赤字率或将降至3%。2021年赤字率水平已较2020年有所下调,但仍为10年以来高位。我们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目标或继续降至3%,进一步接近疫前水平。一方面,去年财政“超收少支”,为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了更多空间,有助于减少赤字规模。另一方面,近期财政部强调,不论是财政支出还是专项债,都要提高精准度,不撒“胡椒面”,适当确定赤字率水平。
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将保持平稳。国务院已批准2022年提前下达地方债额度1.79万亿元,其中专项债1.46万亿元。从历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占上年额度的比例看,2022年仅为40%左右,创历史新低并低于上限比例(60%)。这可能是因为去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偏慢,四季度集中发行的资金或有部分在今年一季度使用。在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下,我们预计,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和去年大体持平。
减税降费更大力度,但以阶段性政策为主。财政政策执行报告明确将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作为首要工作。不过,这一轮减税降费或与此前一轮存在明显不同:一是持续时间上“坚持以阶段性政策为主”;二是惠及主体上来看,更加具有针对性,“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三是财政收支压力上来看,本轮减税将与制度性措施相结合,要兼顾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