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增长如何与全球通胀赛跑?
时间:2022-03-01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全球的通胀可能不太会像美联储去年认为的那样很快就回落,虽然不一定从7.5%以上又涨到8%、9%,但是即便回落,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回到过去20年的1%,甚至更低的那样一个水平。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去20年全球低通胀时代可能结束了。

2022年中国稳增长如何与全球通胀赛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角色要重新考虑,上半年尽快稳消费可能更加重要。在不放松稳投资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稳消费;在一直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可能要更多地重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除了保持充裕之外,该降息也要尽快降息。

仅仅持有指数基金、享受股市的平均收益不再是对抗通胀的有效手段,选择高成长的好公司长期持有,或者通过持有优秀的证券投资基金,才是战胜通胀和衰退风险最好的选择。以中国资本市场为例,最近3年来,虽然上证综合指数一直在上下震荡,但是相对优秀的权益类公募基金的年收益每年都很可观。

2022年1月,美国的消费和物价指数同比上涨7.5%,创40年以来的新高。在欧洲,英国2021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5.4%;德国2022年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5.1%,而被当作工业通胀率的生产者价值指数(PPI)在2021年11月已经高达19.2%——这已经是自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到了12月更是达到了24.2%。在巴西,2022年1月CPI已经到了10.38%;2021年12月阿根廷CPI突破52%;土耳其2022年1月CPI为48.69%,PPI是93.53%……近日突然升级的乌克兰局势对全球大宗商品和供应链再度产生了明显冲击。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全球通胀,这个近20年几乎已经听不到人们谈论的“灰犀牛”,已经悄然而至。

美国误判通胀形势的代价

美国通胀2021年3月就突破了2%的警戒线,但在11月之前,美国人似乎并不惊慌,美联储除了释放信号说,“通胀只是短期现象”之外,并没有采取更有力的行动,直到2021年年底才放弃“通胀暂时论”。

美联储为什么对通胀作出错误判断?去年我们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产出和就业诱惑下的美国通胀风险》,指出温和的通货膨胀,一向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企业获得盈利的良好润滑剂。美国经济决策部门把增加就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目标,为了追求就业率,值得对通胀保持容忍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阶段性对就业目标的执着和对通胀的容忍,美国历史上曾经有惨痛的教训。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胀率逐渐上涨的过程中,美联储同样曾经迟迟不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后期物价失控后不得不采取更猛烈的紧缩措施,造成经济陷入衰退,一步步走向“滞涨”。

以美国和欧洲为主的全球通胀到后面会怎么演化?可以从影响通胀走向的六个因素来判断。

六要素决定未来全球通胀走势

在2011年出版的《滕泰透视通胀》一书中,有个六要素影响物价的分析模型,包括货币供给、原材料的供给冲击、工资上涨的影响、供应链和流通环节的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和市场价格形成微观机制的影响,以及食品价格影响等因素。通过这六个因素分析,我们判断当时的一轮通胀是一个短期现象,将会逐步回落。事实证明我们预测是正确的,说明这六方面分析对物价预测是有效的。

但同样的分析框架,为什么这次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判断美国通胀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呢?我们还是运用这六个因素模型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因素,货币超发的影响。10年前我们论证那一轮中国通胀不会长期持续的时候,基本逻辑是中国货币虽然有超发,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两大蓄水池的吸收,超发货币进入实体经济的数量大大减少了。如果有过剩货币进入实体经济的话,还有过剩产能可以对冲,实际影响就没那么大。“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上升才会带来物价上涨。

为什么过去10年、过去20年超发货币都没有带来全球通胀?主要是美国股市、房市吸纳了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只要有足够的资产池吸收,并有足够的过剩产能来对冲,就不会推动消费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但是现在背景不一样了,美国的股市、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都已经成为“地上河”,水满为患,估值高高在上。如果这两个大的池子不能继续吸收过剩的货币,甚至开始往外释放,那么必然带来物价的上涨。如果过去20年中国过剩产能平抑了全球物价,经过多年“去产能”以后,尤其受到疫情对供给能力的冲击以后,再没有那么多中国过剩产能来对冲美国等国家的过剩货币流动性,那么这次全球通胀的表现看似疫情冲击下的偶然现象,实则必然。

过去10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8倍,疫情以来短短一两年扩张1倍,10年累计超发的货币没有更大的资产池可以吸收,没有更多过剩的产能对冲,光靠加息,或靠其他的短期政策,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不论今年美联储加几次息,都很难把通胀率控制在理想范围。

第二个因素,原材料的供给冲击。10年前,2010年、2011年的时候我们说,虽然原材料涨了很多,但是不会影响中国的物价——为什么铜涨价,下游的空调不涨价?为什么铁矿石和钢铁涨价,而汽车不涨价?为什么石油涨价,但是很多的塑料、化工品不涨价?是因为从能源、原材料上游涨价,到下游涨价的整个过程中,有非常复杂的吸收过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