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稳预期最关键 "持久战"不能打成"突击战"|首席对策
时间:2022-02-2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20多次提到“稳”字,足见“稳字当头”的重要性。在国内“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海外政策溢出不确定性背景下,“稳”被赋予了更多涵义。然而经济稳不稳的具体参照系有哪些?中央常说要把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何谓合理区间?是对标经济潜在增速,抑或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维持一个差距?又或者要将增速维持在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做好十四五开局和面向2035远景目标的大局下?相应的定性定量指标值得我们探讨。而在经历了多个行业的调整之后,怎样进一步寻找“稳”经济的抓手,释放更多增长潜能,也显得至关重要。

把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有哪些具体的参照系和定量标准?今年GDP增长目标如何设定?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外不稳定因素有哪些?“三重压力”下,还有哪些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谁的空间更大?房地产在经历一轮调整后,未来将扮演何种角色?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

王一鸣的主要观点:

合理的增长区间是维持经济增速在潜在增长率附近

未来15年平均增速应该在4.8%左右

海外通胀外溢效应对供应链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地缘政治矛盾冲突风险需持续关注

供给冲击已明显缓解需求端压力仍比较突出

稳预期是关键把握好政策调节的力度和节奏

不把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积极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

赤字规模要与去年大体相当

上半年应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新基建不仅拉动投资还能转化成收入带动消费

房地产金融化问题在逐步矫正

高增长时代结束了但住房需求依然旺盛

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格局正在形成

合理的增长区间是维持经济增速在潜在增长率附近

未来15年平均增速应该在4.8%左右

第一财经:我们一直在说把经济稳在适合的区间之内,到底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系?比如说在未来要把经济稳在潜在的增长率附近,在您看来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定量的标准?

王一鸣:“稳”在当下我们指的主要是扭转经济下行的态势,使经济回归到一个合理的区间。那么从去年来看,我们经济增速是逐季放缓的,那么总体来说是前高后低。这个当中有基数的原因,当然可能也有一些政策调整的因素。那么什么是稳?我觉得从定性上来说,经济就是不要大起大落、忽高忽低,处在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那么从定量上来说,就是保持潜在增长水平的附近,就是跟潜在增长水平大体吻合,我们可以把这个区间叫做一个合理的区间。那么什么是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说我们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生产率的提高的潜力所能达到的一个增长水平,这个在实际当中是可以估算的。

去年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增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强劲的回升,应该说这个速度是比潜在增长水平是要高的,去年是8.1%。但是如果把两年平均在一起,你会发现统计局已经公布了两年平均增长就是5.1%,那么如果把今年的增长速度再放进去,如果用三年平均的话,大概就在5.3%左右的水平。用这个平均数来反映我们现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也就是一个合理的区间。那么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住潜在增长水平上稳定的增长,那么中国经济应该说与美国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自然就会进一步缩小。要实现2035远景目标,那2035年我们提出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人均GDP可能还要再翻一番,有的专家说到22,000~23,000美元水平,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未来15年经济总量还要翻一番。那么这样来倒推,我们未来15年平均增速应该就在4.8%左右,我们才能达到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所以从这个上也可以看出我们未来的潜在水平大抵在什么位置上。

第一财经:您认为今年还是要再定一个大概多高的目标,5%~5.5%左右?

王一鸣:我想今年如果要有一个定量指标的话,也会反映我们现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但是今年的增速是要等两会以后,经过全国人大审议以后才会对外发布,我想这个速度应该反映我们现阶段一个潜在的增长水平。

海外通胀外溢效应对供应链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地缘政治矛盾冲突风险需持续关注

第一财经:还有一个大家很关注的一个词语,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从外部和内部来具体的来说,首先外部从目前来看,还有哪些可能具有溢出效应的不稳定因素,会影响到我们国内的稳定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

王一鸣:外部现在我觉得几个方面,一个就是需求端,我们疫情以后面临通胀的压力,价格水平上升很快,它对中国有溢出效应,就是我们的PPI(工业品的价格)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供给端主要是供应链依然面临一些冲击,比如汽车芯片,再比如海运的价格依然处在高位,那么还有最近油价也在迅猛的回升,这个对我们供应链的稳定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当然外部的一个溢出效应就是美联储政策调整的节奏在明显的加快。最近一次议息会议明确了要加快缩减购债规模,同时可能加息的预期也会提前。所以从这个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