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 劳动人口减少,经济增长潜力仍在"
时间:2022-02-28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随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的转变,与经济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在产生变化。蔡昉作为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对人口与劳动经济的关系做过长期研究,他认为,虽然劳动力人口在快速减少,但是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潜在增长率的水平,就意味着处于合理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同等发力

《中国经营报》:近十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但是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你认为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的哪些变化能够支撑经济的发展?

蔡昉:我们使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按照15~64岁这个口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峰值,随后就以加速度绝对减少:每年减少人数以万、十万、百万到千万的量级递增,到2020年已经累计减少了4170万人。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从几个方面看。

第一,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影响经济增速。但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是劳动力数量,还表现在一旦新成长劳动力减少,劳动力素质的改善速度也就放慢;机器过快替代劳动力导致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就下降;劳动力流动减速,也导致资源重新配置空间缩小,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了下来。这都是造成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实际增长率随之降低。我们已经看到,伴随着人口变化趋势,GDP增长率从2012年开始减慢。

第二,经济增速保持在潜在增长率的水平,就意味着处于合理区间。根据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情况与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潜在增长率,如果没有特殊因素的干扰,实际增长率通常与潜在增长率是一致的。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但是实际增长率是符合潜在增长率的,所以是合理的增速。然而,如果需求因素对实现增长潜力构成制约的情况发生,实际增长速度就会跌到潜力以下,就不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了。

第三,要防止总人口达峰的需求侧冲击。2021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已降至0.34‰,接近于零增长,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与此相伴的是老龄化加深,2021年老龄化率达到14.2%,根据一般定义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一方面,人口就是消费者的总和,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都较低,因此,人口负增长和更深度老龄化必然对消费需求造成冲击。所以,从2022年开始,中国需要高度关注需求收缩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这两年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人口出生率还会继续降低,这是否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的GDP增长,需要采取哪些短期和长期的政策予以应对?

蔡昉:或迟或早,人口峰值和负增长终将到来,产生对增长速度的需求侧冲击。如果说经济发展新常态,过去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的话,现在同时表现在供需两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要同等发力。党的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相关部署,现在要做的就是按照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无缝连接方式,落实好这些战略和政策。

从短期来看,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处理好“保市场主体”和“保民生”的关系。保市场主体是为了从供给侧促进经济复苏,使增速尽快回到潜在增长率的轨道;保民生则是为了稳定居民消费,稳住内需以便支撑合理的经济增速。稳住市场主体和保护好家庭都是“留得青山在”。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单位、生育养育教育子女的主体和扩大消费的载体,家庭也应该成为应对周期举措的政策目标。

从中期来看,推动改革并赢得改革红利,可以从供需两侧保证实现增长目标。认识到需求制约这个新常态,促进共同富裕的举措需要加大力度,以破解消费制约。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城镇化,可以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大幅度增加城镇户籍人口,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扩大居民消费;另一方面,通过增加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从长期来看,要分阶段不停步地推进共同富裕。首先,合理利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占比,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立足于在2035年之前把基尼系数降低到0.4以下。其次,围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保障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最后,建立完善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人民福祉,增进幸福感,同时促进生育率向可持续水平回升。

争夺高素质劳动者

《中国经营报》:一些人认为,中考筛选50%的学生进入到职业学校,是仿照德国模式,加大劳动力向高效率制造业的转移,你能否展望一下这些政策最终将取得的效果?

蔡昉:德国或许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中国教育发展既要参考一般规律,也要从自身国情出发,特别是从当前和今后面临的现实挑战出发。制造业升级换代也好,高端服务业发展也好,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我们说的“高素质”,应该包括几个内涵。培养更高水平的技能无疑是职业教育所要发挥的功能。不过,技能是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