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前世今生】
1984年12月5日,广州开发区前身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1998年12月,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管理体制。
2000年11月7日,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广州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的管理体制。
2002年5月16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广州保税区党委、管委会并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四区合一”由广州开发区党委、管委会进行统一管理。
2010年6月30日,广东与新加坡联合打造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同年10月,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成立。
2012年9月,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
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
2015年9月1日,新黄埔区正式挂牌成立,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实行深度融合的管理体制。
2021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58.37亿元、同比增长8.2%,5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经开区第一。
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开幕式中以中国24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令人回味无穷,其间,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惊艳亮相,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龙舟龙头“非遗”之作,正是来自广州市黄埔区。作为广州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黄埔区不仅是广州资本市场的“龙头”,也是全国经济开发区的一个高地。
从1984年2万元经费起步,到如今工业总产值冲刺万亿元大关的制造业强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以下统称为“广州开发区”)蝶变而生,截至去年底,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70家,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2万亿元。
半年前,广州开发区提出四个“万亿”计划,为这个“摇篮”孕育更多资本市场“埔公英”种子,提供了更充足的养分。
“万亿”大计
2月8日,广州开发区举办第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活动,总投资达1203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营业收入)约2349亿元,拉开了新一年该区冲刺四个“万亿”计划的大幕。
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勇表示,该区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狠抓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的落地、投产和产能释放,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去年8月,广州开发区正式提出实施四个“万亿”计划——“万亿制造”“万亿国资”“万亿固投”“万亿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万亿制造”,不是“一万亿制造”,而是“万亿级制造”,未来可能是3万亿元、5万亿元的规模。
今年广州两会首提“制造业立市”,提出以重点项目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广州“工业一哥”,广州开发区要走前列、作示范,“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区”,发挥主战场作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汽车、电子、能源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四大500亿级产业集群。
据广州开发区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50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超80家,其中,新增1家千亿级企业、2家500亿级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带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级。
百家目标
得益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推进,广州开发区给资本市场源源不断输送“埔公英”的种子。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方邦电子成为首批登陆的企业之一;2021年7月26日,迈普医学登陆创业板,成为全国首家按照创业板第二套上市标准申请上市的企业;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永顺生物成为首批登陆北交所的上市企业之一。
方邦电子、迈普医学、永顺生物,都来自于广州开发区,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加大扶持,让广州开发区率先尝到了资本市场改革红利。
“广州开发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及精于服务的工匠精神。”谈及广州开发区的资本市场建设,广开控股董事长严亦斌告诉记者,该区持续推进管理制度及治理体系改革,创新推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经开区、高新区、出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四区合一”管理模式,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争取到2025年,全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00家。”去年,《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企业上市苗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建立拟上市企业“上市苗圃企业”名单,形成500家“种子层”优质培育企业、100家“青苗层”优先辅导企业、50家“金穗层”重点推进企业的拟上市企业梯度。
广州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汤克明表示,广州开发区将加大种子层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推动更多企业尽快达到上市条件;提升青苗层企业上市服务水平,强化上市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