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还需要再次降准吗
时间:2022-02-2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存在一定通胀预期、主要发达国家加息预期提前的内外部复杂情况下,2022年财政政策将会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宽松的条件和操作空间,仍需保持灵活适度,维持偏松操作,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增加对财政政策配合支持的力度,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助力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2022年存在多方面较大幅度的增量资金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将发行较大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撬动较大规模的银行信贷、债券、非标等方式的社会融资需求。在十四五规划及其他政策指引下,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环保、三农等重点领域仍需较大增量资金的持续支持。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和有效控制风险尤其需要合理的信贷和社融增量,融资需求将可能恢复性增长。在存款增速持续低于信贷增速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所面临的压力将增大。2022年,货币政策需要运用适当、有效的举措满足上述增量资金需求。

一、适度超前基建投资存在较大增量资金需求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成为2022年首要政策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政策要靠前发力,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需要稳健货币政策偏松操作的协调配合,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基建投资规模扩张。目前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资金占比约20%,包括政府性基金、城投债、PPP社会资金在内的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其他资金占比合计接近80%。2022年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将对项目配套资金形成较大的融资需求。

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实际使用规模将大幅增加,将对配套的社会资金投入量提出较大需求。为有效稳增长、发挥好基建投资的作用,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额度很可能与2021年大致相当,即在3.6万亿元左右。事实上,2021年年底已经提前下达了1.46万亿发行额度,但仍计算在2022年的额度内。鉴于2021年“财政置后”,2021年末约有1.4万亿元专项债结转资金,将在2022年来加以使用。新发行专项债的资金,加上去年结转的量,2022年专项债实际可用资金将达约5万亿元。而2021年实际使用的专项债仅略高于2万亿元,如果2022年5万亿元专项资金全部使用,2022年专项债使用的资金规模将达到2021年的227%左右,同比多使用专项资金约2.8万亿元左右。

2021年四季度专项债中投向基建项目的比例约为68%(略高于全年平均比例60%左右),预计2022年该比例会高于2021年全年平均水平,预计会在65%至70%之间。按此计算,2022年较2021年多使用的2.8万亿元专项资金中投向基建项目的约有2万亿元。根据近年来的数据,用于基建的财政预算支出对社会资金的撬动比例通常可能在1:3.6至1:4之间。据此比例计算,2022年专项债基建项目较2021年会形成新增7.2至8万亿元的社会融资需求。

假设2022年末有1万亿元专项债资金结转至2023年使用,则2022年较2021年将多使用约1.8万亿元的专项债资金,其中有近1.3万亿元资金投向基建项目,将新增4.7-5.2万亿元的融资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将推动基建投资大幅增长,其所形成的资金需求较大,包括信贷和非信贷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等方面;如果社会资金不能有效跟进和匹配,则财政政策的效应将大打折扣。

二、金融体系应兼顾好实体经济其他方面的融资需求

在现有市场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所带来的较大增量资金需求,很可能会挤占商业银行对其他领域的信贷投放,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的信贷占用,不符合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政策要求。如商业银行不对增量基建项目进行配套资金投入或延期投入,则更容易导致基建项目搁浅或延期动工,难以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配合的政策要求。在缺少增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基建扩张一方面会一定程度上占用社会资金,降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碳减排等领域合理信贷的资金供给增速,不利于稳增长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则会推升社会融资成本,与货币政策推动市场利率稳步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标背道而驰。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和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8.6和3.3个百分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贷的持续支持。2021年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3.5万亿元,增长22.6%,其中重工业增长21.5%,轻工业增长29.1%。2021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2.8%,增速均远高于同期人民币信贷增速。2022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信贷资金需求,要求信贷保持较高的增速。

2020-2021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复苏,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举措,以货币和信用手段大力支持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2022年,虽然我国经济将进一复苏,但为了稳增长,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