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上指出。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脱贫攻坚战胜利后,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实现了“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做好“三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下的具体体现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唐仁健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谈道,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高强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两大特点是“稳”和“实”,并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概括为一个“稳”字打头,两条保障底线,三项重点工作和四大突出变化。“稳”表现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两条保障底线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项重点工作即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四大突出变化即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和抓点带全面。
多措并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之一,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8部分内容中居首要位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一词出现了23次,集中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两个部分,是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年。
高强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我国有十四亿人口,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基本充足,但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将继续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国际形势复杂等背景下,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保安全和防风险仍有压力,而粮食安全在国民经济安全和国家战略安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统筹做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调控等任务和目标。
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从粮食进口格局来看,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4万吨,相当于我国粮食产量的24%,其中大豆进口9652万吨,约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8.7%。
钟钰指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既要放眼全球,有效利用国际市场,也要防止外部风险传导输入,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我国粮食总量对外依存度约为1/4,个别品种对外依存度高,如大豆对外依存度达90%左右,是拉低我国粮食自给率的主要品类。提升大豆产能,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从总体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针对大豆和油料对外依赖度高的问题,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大豆和油料生产专列1条内容,明确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唐仁健指出,我国既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大豆油料的供应,但更重要的是立足自身,下大力气调整结构问题,下大决心扩大大豆和油料的生产,能够多种一亩是一亩,多收一斤是一斤。
唐仁健表示,将重点从积极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面积,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积极发展油料生产这三个方面着力;多油并举、多措并施,经过5-10年的努力,争取大豆和油料的自给率能够实现较大提高。
钟钰谈道,提高大豆自给率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内完全自给并不现实,“不能太着急”。就目前情况而言,扩种大豆每年或能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大豆自给率。
钟钰提醒,在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粮食生产向主产区过度集中(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总产量比2003年提高7.5%),农民种粮收益相对非农收益仍有差距,部分地区粮食储备规模落实不严格等问题还有待改善。
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通过健全农民种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