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深化改革攻坚,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时代提出的新命题、新考卷。当前,全面注册制正稳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向纵深发展,而且步入常态化扩容之境,A股上市公司已达4800多家。蔚然大观之中,一批城市、区域涌现出富有产业集群特色的优质上市公司群体,各有所长的资本市场高地纷纷崛起。它们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力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2022年开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部分资本市场高地,通过多维度专访调研,探究其发展脉络,解码其壮大基因,感知其发展新动能,研判其走向未来的新趋势。即日起,上海证券报开设“解码资本市场高地崛起基因”栏目,以融合报道方式,记录中国资本高地的崛起群像,展现新时代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从阡陌交通的农村田野,到星罗棋布的新兴园区;从寂寂无名、杂草丛生的荒郊野外,到万商云集、名满天下的科学之城,30个寒暑春秋,上海张江谱写了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时代画卷和沧桑巨变。
“1998年,我第一次到张江是学开车。当时张江到处是农田,只有龙东大道等几条马路,路上空空荡荡,当地人戏言‘草比人高,狗比人多’。”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彭崧回忆起初到张江的景象,颇为感慨。
2009年,彭崧履新浦东工作并兼任张江管委会主任,此时的张江已经气象一新。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跨国企业与高科技公司纷至沓来。此时,距离上海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刚过去10年。
十年再巨变,“小张江”(张江科学城)扩容升级为“大张江”。截至2021年底,“大张江”辖区活跃着36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其中张江科学城77家),占全市上市公司数量62%;其中科创板公司50家(包括张江科学城27家),占全市85%,首发募资总额达1368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龙腾虎跃,一张独具张江特色的“硬科技”名片蜚声中外。张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高地之一。
眼下,张江仍在“长高”。川杨河畔,总高度320米的张江“科学之门”双子塔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建成后将与比邻的科学会堂及周边建筑群,共同组成张江城市副中心,科学之城将以更优质的服务助力科创企业逐梦未来,逐鹿全球。
积流成渊,蛟龙生焉。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张江科学城,对话管委会负责人、园区建设者、企业创始人、创业投资者等,深度解码张江智本和资本高地崛起背后的文武之道。
无中生有纲举目张
近日,一个网红“打卡地”在张江火了起来。这是一座三角形建筑,外立面采用两万余片、十种颜色渐变的三角形瓷板材料拼贴安装,夜色中闪耀着科技之光。这里就是即将成为张江科学城新地标的张江科学会堂。尽管尚在建设中,但芳容初露,世人惊艳。
“张江科学会堂的投入运营,将彻底改变原来在张江没有大型会议设施的历史,各种产品的发布会、交流会,还有产业峰会都可以在这里举办。”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介绍,这里将补齐张江科学城创新生态要素,面向全球科创力量,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共享、融合的科创能量交流平台。
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创造历史,正是张江日拱一卒、茁壮成长的写照。
将时钟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张江还是阡陌农田,只有鸡鸣狗吠、虫鸣蛙声,没有一丝科技的气息。“草比人高,狗比人多”,是当时张江的真实写照。
而彼时的北京中关村园区已大名鼎鼎。那里聚集了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70多所高校和以中科院为首的超过200个科研机构,密集的智力资源在全球也是首屈一指。在彭崧的记忆中,每逢去北京出差,一定会去中关村逛逛,感受其间蓬勃的科技浪潮。而张江却贫瘠到连小学都没有,更别说大学。当时张江园区的建设者因此感叹:这是张江“原罪”。
没有大学,还能否顺利建设高科技园区?张江用实践给出肯定的答案。
1999年8月,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对标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上海市政府实施“聚焦张江”战略,聚合资源,整合优势,一时间各种政策、人才、资源、资金、项目集中涌进张江,快速弥补了高科技园区缺高校、少人才之先天不足。转眼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板块从张江浮出水面。
一边,张江抓住台湾集成电路向大陆转移的契机,引进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两大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并迅速集聚上中下游产业链关联企业,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配套服务完整的产业链;另一边,以罗氏为首的一批跨国药企落户,中科院药物所等10多个国家级新药研制技术平台及众多中小型药企集聚,迅速打响“张江药谷”的品牌。
罗氏制药项目落户张江是“药谷”建设最关键的一步先手棋。据主要亲历者黄彦正回忆,为了此事,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同志曾两次找他谈罗氏的问题。第一次是在和一家美国企业的合作项目签约会上,赵启正特地把黄彦正叫到休息室:“你过去跟罗氏有过合资谈判,甚至准备在闵行落地,你是不是再想想办法,把他们再找回来落地张江。如果罗氏花落张江,可能会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