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打工快十年了,本打算过了正月十五继续回去上班,结果正月初八去镇上赶集,看到蓝思科技正在招人,待遇挺不错,离家还近,我就报名了。”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的刘亮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真没想到企业的招工桌都搬到大集上了,赶个集直接把工作搞定了。”
“招工桌搬到了大集上”,成为当下企业“招工难”的真实写照。为了把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当地,不少地方和企业费尽心思,甚至不惜“跨省抢人”。面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压力,如何破解“招工难”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抢人”与“留人”博弈
“今年我们参加了湖南省人社厅组织的‘春风行动’招聘活动,安排了27个招聘小组,驻点各市州县,举办线下专场招聘。我们的招聘专员深入到乡镇和社区,同时趁赶集时发布用工信息,并现场进行面试。”蓝思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他坦言,虽然元宵节前已经招了12000人左右,略好于预期,但这几年招工越来越难了。“特别是春节后的用工高峰,为确保生产顺利进行,按时交付订单,招工只能不断下沉,一直深入到乡村,甚至上门面试,通过后直接把人拉走。我们叫‘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
蓝思科技面临的状况是企业“招工难”的一个缩影。
国家统计局2021年针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该比例创近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抢人大战”屡屡上演,特别是疫情以来,东部制造业和外贸重镇频频出击,不惜“跨省抢人”。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浙江省永康市调研了解到,2月6日至12日,永康市人社局陆续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云、贵、川、赣、皖等地,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跨省人力资源供需对接。此外,永康市每天组织一趟“镇雄—永康”返岗专列,“点对点”包车护送永康企业员工返岗。
随着中西部制造业的崛起,“招工难”困扰的已不止东部省市。以蓝思科技、三一重工等制造业龙头企业集聚的湖南为例,作为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其自身却深受“招工难”困扰。湖南省人社厅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60个职业中,半数属于制造业。
在这种情况下,把人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年前我们带了18家企业到湘西州龙山县、怀化市麻阳县等地开展‘春风行动’。”长沙市经开区人力资源招聘负责人周博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年前主要是做好宣传工作,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年的第一时间就努力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知道留在当地就业的好处。”
大年初六,长沙市经开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又带着20家企业来到张家界市慈利县、湘西州花垣县等地。“2月份是‘春风行动月’,我们安排了35场招聘会,希望外出务工人员能留下来。而且,企业都准备了直通车,直接把达成意向的务工人员接到公司。”周博文表示。
供给和需求双重压力
“招工难现象日益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的背景是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缺口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就业环境、工作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外卖等新业态的出现,对制造业就业人员产生了分流作用。”周博文表示。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就业选择。中智咨询发布的《2020年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显示,90%的企业表示,造成蓝领用工荒的原因是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低。近五成企业表示,用工需求大幅增长、一线蓝领工作条件或工作环境较差是造成蓝领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现在愿意下车间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刘亮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比如前年我介绍侄子一起去东莞打工,还没过试用期他就跑去送外卖了。如今生活水平高了,很多年轻人不习惯车间这种两班倒的枯燥工作,喜欢送外卖这种自由一点的职业,而且赚得一点儿不比下车间少。”
同时,招工难的压力不光来自于供给,还来自于需求;不光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结构上。“相对于普通工人,技术工人更紧缺,招聘难度也更大。”厦门建霖家居董秘许士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2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有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行业,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制造业类职业占比一直较高。与2021年第三季度相比,本期排行反映出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智能制造”领域缺工程度加大。
随着国内制造业加速智能化转型,技术人才“招工难”成为一大掣肘。
谢娟萍是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过完年刚回来,她就因为“招工难”愁坏了。“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今年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创历史新高。比如,智能控制工程师、数据应用工程师、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等岗位去年需求是160多人,今年直接翻了一番。”
谢娟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工程机械行业数字化人才十分紧缺,目前更多的是从汽车等其他行业转型而来。汽车是大批量模式,但工程机械是小批量、多样性模式,技术要求更柔性化。“我们需要适合工程机械行业特色的中高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