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之治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版。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立足于“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明确提出养老服务床位总量、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等9个主要指标,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享”,养老服务体系向高质量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副院长杨一帆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总体看有三类:一是兜底线、补短板的重大政策举措,重点在于制定和完善满足农村老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群体(四类群体有交叉)的重大政策,旨在保障基本民生,确保社会安全;二是建体系、立格局的重大政策举措,重点在于制定和完善全面推进健康老龄化、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大政策,旨在优化治理体系,推动协同治理;三是创财富、谋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重点在于制定和完善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人力资源二次开发的重大政策,旨在积极应对,化挑战为机遇。
带动企业提供普惠型“服务包”
《规划》提出,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其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引导地方政府制定支持性“政策包”,带动企业提供普惠型“服务包”,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机构。
《规划》要求,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监测提醒功能,利用数据方便老年人的居家出行、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
在杨一帆看来,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政策“组合拳”,重点做好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把预防保健、综合医院老年人科建设、医养结合几件事真正抓实抓好,显著提高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将切实降低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
支持在老年用品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推进互联网、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老年用品领域的深度应用。
同时,支持在老年用品领域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李佳对记者表示,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发展银发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第一,促进老龄用品和相关服务,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第二,倒逼市场和社会创新,有利于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助推产业升级。第三,老龄群体的财富积累为资本市场带来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构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规划》还明确,有序发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
“金融是产业的血液,流到哪里,哪个行业活。”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民政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殷志刚对记者表示,金融的进入,一方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量身定做的普惠金融产品,包括保险、信贷等,彻底改变老年人收入单一的现状,来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养老产业产融结合发展,通过筹建区域性康养专业基金和扶持基金,激发社会资本向养老产业集聚和发力。同时,从监管看,文件还给予老年市场有了专业的监管力量,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将从根本上保障老年人的权利。
上市公司深度布局智慧养老、康养旅游
近年来,养老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许多上市公司早已深度布局:有的企业围绕“居家养老”,打造轻巧灵活的数字化养老;有的企业沿着传统机构养老的思路,不断优化产品,在高端养老市场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这些上市公司具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地产公司依托在土地建设方面的优势,进军养老产业;二是医疗科技公司为代表,依托高新技术和服务能力参与养老产业;三是以险资为代表的金融力量。
近日,恒锋信息在互动平台上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作为智慧养老领域的先行者,在业内领先开发了“智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创业慧康此前也表示,2021年公司正式成立养老产品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结合不同的养老模式,全新构建覆盖养老服务全周期、全场景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
“我们目前主要投资的项目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养老相关的服务平台,为居家的老人提供信息和援助;二是相关护理的医院。”上海联创投资总裁周水文表示,相较于前期投入巨大的养老院模式,目前大多数投资机构主要目光集中在更为轻量化的提供服务上。
2月18日,《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表示,对新建养老托育服务设施项目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采用划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