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联动是保障财政与货币政策稳健有效的必要举措:
第一,为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解决中长期问题,要求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稳健货币政策为辅;
第二,货币政策应灵活适度,为财政政策积极发力营造良好流动性环境。
政策协调联动要统筹兼顾逆周期和跨周期:
第一,要在中长期宏观视野下发挥政策稳定短期宏观经济的作用;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不局限于逆周期调节效应,要协调联动发挥综合性机能并实现跨周期管理;
第三,政策协同联动要警惕逆周期后遗症,推动房地产业良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布局。
2021年,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在财政政策方面,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不断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同时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此,建议强化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统筹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助力经济稳增长。
中国经济平稳复苏需求收缩压力增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居于首位。2021年中国经济平稳复苏。同时,疫情反复可能制约消费复苏节奏,制造业投资节奏放缓,基建投资增速低迷,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进出口高位运行但未来可能周期性回落,经济面临需求回落风险。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但受基数效应和需求走弱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逐季走低,且疫情反复影响消费复苏,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制造业投资边际转暖,但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一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融资条件较为宽松。四季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两位数增速,制造业景气度边际转暖。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高位运行,融资需求较为旺盛。金融环境相对宽松。二是制造业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向高质量方向发展。1-12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高于制造业投资整体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度指数连续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三是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制造业开工效率,投资预期有所转弱。下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及上半年,工业企业产销率已连续7个月同比为负。四是制造业投资的外向型依赖依旧存在。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保持高速,四季度增速运行区间明显高于整体工业增加值,且增速持续走高。五是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复苏不均衡,大中型企业PMI处于景气区间,中小企业更需资源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增速较低,需求拉动相对不足。一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缓慢。2021年全年基础设施(不含电力)投资同比增长0.4%,两年平均同比增速为-0.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累计投资完成额两年平均同比增速自6月以来呈现走低态势。二是基建原材料行业量价走低。其中,钢铁行业方面,全国电炉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则自6月以来均持续下行,下半年以来,铁矿石综合价格指数、螺纹钢价格、热轧板卷价格自高位回落,重点企业粗钢日均产量呈现下行趋势。全国水泥、混凝土价格指数也呈下降趋势。整体来看,四季度建材综合指数近两年高位持续回落超18个百分点,显示下游基建和地产需求偏弱。
房地产业增速下行,销售景气相对较低。一是2021年房地产开发资金增速收缩,投资增速下行。2021年房地产开发资金同比增速为4.2%,两年平均增速由正转负为-3.6%。二是房地产销售景气度下降,一、二手房销价和土地成交溢价率走低。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不及疫情前2019年水平,居民持币观望。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当月同比增速自2019年4月以来均呈下行态势。
进出口高位运行,未来可能周期性回落。一是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保持优势,助推进出口高速增长。我国凭借产业链完备的超大经济体优势,充分发挥“世界工厂”作用,对世界经济形成有效“补位”,进出口高速增长,填补满足世界经济需求缺口。2021年出口总值达336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9%。二是随着全球贸易逐渐重启,中国出口或将逐步回落。从四季度来看,中国出口增速已呈下行态势。除产能替代因素外,2021年出口基数较高,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减弱外需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我国出口在未来逐步回落。
财政增收明显支出精准性进一步提升
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完成全年预算并有一定超收。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增长11.9%,占比约85%;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增长4.2%,占比约15%。财政收入恢复性增加,体现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且物价上涨带来一定价格效应。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减轻市场主体压力,激发经济活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2021年继续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但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收入两年平均增速3.1%低于名义GDP和实际GDP增速,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可持续性压力和发挥积极作用稳定经济的压力有所上升。
减税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