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再过几天,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8周年。8年来,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从交通路网到生态环境,从产业转型到公共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铺展开来,协同发展向更深更广推进。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过去的2021年,河北省在协同发展方面有三件大事实现重要突破,而天津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北京则取得新成效。2022年,河北省将进一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将协同发展推向深度和广度,北京力主推动形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
协同发展成果丰硕
北京市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回顾去年工作和对2022年的部署中都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第一位,凸显了北京市政府对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视程度。
“82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部完成。成功举办‘央企河北行’等活动。京沈客专京承段开通运营,京雄、京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河北省在回顾2021年的三地协同发展工作时指出,这一成果的取得,与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举全省之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正是由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2021年,投资304亿元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落实到位,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发展也步入快车道,北运河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旅游通航,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也成效显著。重点片区和工程建设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完成投资1104亿元,容东片区939栋安置房相继交付入住。新区“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一大批央企落户新区,北京援建“三校一院”项目顺利推进。
北京方面则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完成总规、副中心控规实施评估和核心区城市体检,总体实现总规实施第一阶段发展目标,首都规划体系得到历史性深化和完善,“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
同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加强统筹协调,拆违腾退土地3316公顷,留白增绿925公顷,完成桥下空间、街巷治理等各项年度任务。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项目进展顺利。推动出台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天津方面,12项京津通勤便利化措施全面落实,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1013家医院等9大重点任务切实惠及京津冀地区人民。
北京市政协委员佘京学表示,京津冀各级层面都实现了有效的对接机制,中关村的企业、高新技术落地天津、河北后,不仅实现了高质量和产业化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的资源整合,效果非常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往是行政力量在主推,但现在市场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三地政府也越来越尊重市场,不断在为企业做各种配套。
“北京和天津的人才,已经改变了过去单向流动,实现了双向流动。”佘京学说。
北京市政协委员朱良说,北京市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回顾去年工作和对2022年的部署中都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第一位,凸显了北京市政府对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视程度。“仅政协层面,就已经有主席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制度对相关重大课题的推动至关重要。同时,三地政府工作人员也实现了相互挂职,这对互相加深了解和沟通有非常好的作用。”
构建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只靠行政和市场的力量仍然不够,应发挥金融的独特作用。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对2022年的工作部署中表示,要强化规划战略引领,推动形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严格执行首都规划重大事项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同时,要持续推进总规实施。坚持把总规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全面实施国土空间近期规划,完成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深化规自领域问题整改,确保规划刚性约束落到实处。尊重城市历史文化,注重倾听群众意见,深入开展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第二批基本无违建区创建,留白增绿978.5公顷,建设50处休闲公园和小微绿地,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要高质量发展城市副中心。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推进三大文化设施、东六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加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和特色小镇,着力承接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功能,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报告指出,要积极构建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实现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完工。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