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倒计时,六大知名私募展望市场:关注稳增长、减税降费等政策 布局结构性机会
时间:2022-02-21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字号:T  T

备受市场关注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两会”将会对经济形势及股市有何影响?有哪些政策预期值得关注?如何看待今年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哪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石锋资产总经理兼投研总监崔红建、凯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高滨、清和泉资本投资总监吴俊峰、星石投资首席研究官方磊、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丹羿投资执行合伙人兼投资总监朱亮等6位知名私募人士,共同把脉今年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和A股投资脉络。

关注稳增长、减税降费等政策

中国基金报: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有哪些政策预期可以关注?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两会”对经济或股市有什么影响?

朱亮:去年中央经济会议已经指明了2022年政策方向是积极地稳住经济增长,预计全国“两会”将有一些具体落地的政策,包括基建、消费等,但对于股市不会有直接的影响,除非出台超预期的政策。

吴俊峰:一是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定在5.5%左右;二是货币政策,后续降准、降息仍具有空间和窗口期,中美利差和汇率提供一定的支持;三是财政,赤字率相对比较稳定,专项债规模环比有望持平,财政的支出和项目储备有望前置;四是地产政策,“房住不炒”基调不会变,但地方需求侧的政策有望陆续放松,关注二线城市的调控,另外,保障房的力度需要持续跟踪,房地产税应该不会在两会期间推出;五是消费领域,财政直接刺激的预期相对较低,恢复依赖于行业自身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转变;六是结构性改革和反垄断政策,这些已经出现政策底部,但很难出现反转预期。

全国“两会”之后,有利于政策加快落地,实体经济也有望迎来实质性的修复,这对年中经济企稳回升是积极的,对股市的风险偏好修复也是积极的。

高滨:基建推动应该没有意外,近两年消费较弱,我们预期会通过减税降费的模式刺激。中央财政空间很大,今年的赤字可以大一些,加上去年转移过来的钱,资金不是问题。如果积极的政策能够落地,我们认为股市会给予积极的反应。

鲍际刚:我们预计2022年是稳增长大年,“两会”可能有比较多的稳增长政策出炉。“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基建可能成为稳增长主力之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字基建也会带来投资机会。

预计今年经济整体前低后高

中国基金报:你对今年经济的整体发展有什么判断?

吴俊峰:当前我国主要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严重依赖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今年来看,科技的发展和高端制造仍然是经济整体发展的主旋律。

崔红建:今年由于疫情、房地产和美国的货币收缩政策,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非常大,所以,政府也会采用比较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使得经济增速企稳,还需要观察国内信用扩张的效果。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一般要等到社融增速起来1至2个季度以后,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才会被慢慢扭转。按照数据来看,2022年1月份的社融增速开始起来,考虑到2022年地产下行压力较往年更大,整个宏观经济企稳的时间大概在2022年年中以后。

高滨:GDP增速5.5%是底线,能否达到看政府意愿与措施。跟很多分析不一样,根据我们的宏观分析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与财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绝对的优等生,但优等生有时过于低估一些考试的难度也会失利。这个考试现在就是稳住房地产:不在于如何大规模刺激向上,而在于如何稳住。

鲍际刚:我们预计今年经济整体维持前低后高的走势,稳增长政策的逐步发力将对冲地产的下行压力,1月新增社融数据出现拐点,历史看经济底部会滞后社融拐点几个月后出现。

朱亮:大概率前低后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刺激下,经济有望在二季度触底,下半年逐季走高,但复苏斜率还需要观察。

方磊:今年经济工作重心在于稳增长,虽然市场对需求恢复还有怀疑,但我们认为不应该忽视稳增长政策的实际效果。进入2022年,财政政策发力前置,央行多次释放暖意,信贷数据超预期好转,表明出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扩大内需、产业升级等带来机会

新能源、基建有望成稳增长主力

中国基金报: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从中你期待带来哪些投资机会?哪些比较看好?

朱亮:地方“两会”的政策大多还是新老基建等财政刺激类政策,所以,今年开年以来基建表现不错。但老基建等很难长久,我们更看好一些中长期的方向,如后疫情时代的线下消费、汽车智能化、软件SAAS等。

方磊:预计有更多政策细则出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扩大内需的政策。投资方面,基建投资相关政策可能进一步发力,制造业投资可能会出现节能减排等设备升级的鼓励政策。消费方面,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或迎来政策刺激,助力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的发展,另外,政策可能会对居民消费需求进行刺激,如发放部分消费券、开展部分消费品下乡活动等。

第二,产业升级的政策。产业升级是中长期任务,具体方向包括推动新兴产业链集群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等。

第三,生产经营存在困难行业的扶持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