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针对性强的稳增长政策措施正在密集落地见效,确保一季度乃至全年经济平稳运行。
为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2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相关政策措施,随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18日印发《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下称《工业政策》)和《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服务业政策》)。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决策部门精准把握了企业在疫情持续下的经营痛点与难点问题,出台了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帮扶措施,有助于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尤其是财税政策涉及税种费用广,手段方式多,力度不断加大,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纾困发展。
针对性政策保市场主体
服务业是吸纳就业和保住市场主体的关键。疫情暴发两年多来,我国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影响,服务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尤为突出。
《服务业政策》涵盖了财政补助、税费减免、金融信贷、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导向明确、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受益群体广泛。
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春节后国家就立即出台这些政策措施,就是要使市场主体尽早享受政策红利,支持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一季度乃至全年服务业运行稳定,更好发挥服务业作为就业最大“容纳器”的功能,切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第一财经分析,《服务业政策》并非直接的消费刺激举措,而是应对疫情潜在风险的对冲政策,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极强,有助于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企业脱困、恢复,对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有直接作用。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复苏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改善服务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对提振消费起到助力作用。
《服务业政策》提出了三个方面43条具体措施。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财税政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就业扶持政策、房租减免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10项具体措施。
以“减免房租”政策为例,文件明确要求“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为了这个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又配套提出了“因减免租金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业绩的,在考核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认可”。
同时,对于承租非国有房屋的,也提出各地统筹各类资金给予适当帮扶。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规定减免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并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疫情带来的损失。
当前,餐饮、零售等聚集性接触性服务业行业仍然运行艰难,普遍面临消费市场萎缩、经营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涨、防疫开支增加、平台佣金高企、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帮扶其渡过难关、恢复发展。
对此,《服务业政策》针对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民航等5个特殊困难行业分别提出纾困扶持措施,共计30多项政策措施。比如,餐饮业适用的政策,主要包括对餐饮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给予补贴支持,优化餐饮业保险服务等政策措施。
其中,引导外卖平台降佣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服务业政策》提到,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餐饮企业,给予阶段性商户服务费优惠。
“长短结合”稳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春节以来,工业企业复工节奏紧凑,京东工业品数据显示,开工首周,下单企业客户数同比增长超50%,其中,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工制造业下单客户数位居行业前三,同比增长分别为118%、106%和88%。
工信部明确2022年要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筑牢经济“压舱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杨光普告诉第一财经,稳定的工业生产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的供给稳定。稳定工业发展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有着重要意义。
《工业政策》提出了18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具体措施,包含财政税费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保供稳价政策、投资和外贸外资政策、用地用能和环境政策。
比如,在财税政策方面,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力度。降低企业社保负担,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减税降费政策陆续出台,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今年组合式减税降费和缓税费政策特点之一,是更为精准高效,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困难行业,这有利于稳就业。同时,涉及税种费用广,手段方式多,力度不断加大,更好地帮助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