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疫情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预期加快收紧,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近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实施,但政策效果如何、市场预期是否好转、经济能否企稳等问题仍有待于观察和检验。为此,本文对2022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进行前瞻性分析,并提出预测依据和建议。
经济增长有望达到5.5%左右
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目前国内市场机构预测值主要集中在5%-6%之间。本文认为,5.5%左右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底线目标,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从必要性上看,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中长期来看,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再迈上新的大台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从短期来看,合理的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实现新增就业、居民收入、国际收支平衡、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等目标的保障。
从可行性上看,我国经济基础较牢,韧性较强,近期各方面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陆续出台实施,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企稳迹象,虽然需求仍显疲弱,但供给冲击缓解,预期逐渐好转,随着更多稳增长政策落地并发挥效果,经济增长仍有望增长5.5%左右。另一方面,部分省区已经公布了今年政府工作目标,主要集中在5%-9%区间。如果按照这些省区去年实现的经济规模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的平均增速为6.1%,即使扣除统计核算中全国与地区之和间的差异因素,全国经济增长仍有望达到5.5%左右。此外,为了保障就业、收入等其他目标的实现,部分地区也在经济增长目标中提出了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预示着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取得更高的经济增速。
物价CPI涨幅或在3%左右
通胀水平影响货币政策调控,进一步对经济走势产生影响。建议今年的CPI涨幅目标定为3%左右,主要有以下考虑:
温和的通胀水平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近五年CPI涨幅目标上看,2017年以来CPI涨幅多定为3%左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上影响CPI较显著的猪肉价格处于上升周期,当年CPI涨幅目标定为了3.5%左右,当年CPI涨幅为2.5%。2021年,由于基数效应较强、猪肉价格回落等影响,CPI涨幅目标重回疫情之前的3%左右。由此可见,3%左右的CPI增长目标,是一个相对适宜的增速水平。
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全球通胀预期升温,我国PPI也创下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然而在食品价格回落的影响下,CPI持续回落,价格上涨从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并不顺畅。就今年而言,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胀仍在持续,但货币政策收紧已成定局。供需矛盾、地缘政治等因素仍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波动,但在去年价格快速上涨之后,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有望企稳。在高基数下,我国PPI涨幅将回落,但非食品价格有望继续向CPI传导、猪周期可能向上开启、2021年基数效应较低等,都会对CPI形成向上压力。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通胀水平预计仍将保持温和可控,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应该可控。
国际收支维持基本平衡
近五年来,对国际收支目标的表述均为“基本平衡”,建议今年仍然延续这一目标。但在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如下影响:
一是国际贸易的影响。今年,我国出口增速预计会回落。一方面,2021年,我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增长30.1%,贸易差额达到676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对今年形成了较高基数。另一方面,随着主要国家经济的复苏,供应链和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对我国出口订单将产生分流效应。此外,随着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外需回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对我国出口的拉动。总体上看,今年我国出口形势大概率不如2021年。因此,建议今年加大力度稳外贸,努力实现进出口增速保持基本稳定,并不断提升质量。
二是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国际证券投资持续流入,北向资金较大规模流入,2021年累计净流入4321.7亿元,年末境外机构持有的债券总量超过4万亿元。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加快,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已经收窄至不足100BP。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收紧,国际资本流动或将回流美国,对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都将形成影响。
单位GDP能耗有望降低3%左右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传统能耗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逐渐提速,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在这种背景下,能耗“双控”指标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但去年,有部分省份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实施了不合理的拉闸限电等举措,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运行形成一定冲击。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但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科学考核,有序推进。基于此,我们认为今年的能耗下降目标不宜提高,宜保持为3%的强度,主要有以下考虑:
一方面,实现“十四五”时期绿色生态约束性目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