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 美应对通胀缺乏较好政策抓手 看好有定价权的投资领域
时间:2022-02-1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通胀持续走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压力之下美联储政策是否存在“矫枉过正”的可能?在控通胀、防止经济过热与稳就业、避免经济下滑的微妙平衡之间,美联储如何拿捏?

这是一个四十年未见的情景。对于年长者来说,通货膨胀的记忆已经很遥远。至于年轻一代,他们大多数人在此前的人生经验中根本不知通胀为何物。

美国劳工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大涨7.5%,创下1982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九个月达到或高于5%。从食品到油价,从二手车到房屋租金,从电费账单到医保保费,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都感受到了通胀压力。

美联储对通胀问题的应对似乎已经严重落后于形势。以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为代表的一些分析人士批评,美联储在通胀问题上出现严重误判。1月CPI数据出炉后,美联储内部鹰派人士、圣路易斯联储总裁布拉德表态,希望7月前加息100个基点。

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FedWatch工具的数据,市场交易员目前押注美联储3月加息概率100%,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接近六成。华尔街金融机构中,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大行对加息次数的预测在5到7次。这都远超去年美联储给出的加息3次、每次25个基点的预期。

通胀持续走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压力之下美联储政策是否存在“矫枉过正”的可能?在控通胀、防止经济过热与稳就业、避免经济下滑的微妙平衡之间,美联储如何拿捏?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纽约独家专访了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他自创了“动态投资分析法”,常被誉为“华尔街最牛华人基金经理”。

长期通胀因素料难消除

《21世纪》:你认为近期美国通胀持续走高的原因是什么?

李山泉:很多经济学家一度认为通胀已死,不会再回来。看待任何经济问题如果只看一时情况,忽略长周期因素,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这次通胀也是如此。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通胀都不是一个问题。各国政府、货币政策当局基本上都在担心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说,这次通胀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了这么久,大家一直担心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一个因素,长周期的问题,迟早要回来。

通胀回来了,时间又正好碰到特殊情况。就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叠加各国之间原有的生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当然有政治因素影响,比如美国提高关税,以及一些产品的供应链中断等等,都对原有的供需关系产生了冲击,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因素。

第三个层面的因素是什么?就是在长周期里,通货紧缩预期造成了此前很多领域的投资不足。投资并不是想投马上就立竿见影的,供给问题凸显。比如,石油、大宗商品就有这个问题。目前华尔街观点分两派,一派认为,通货紧缩还会再回来,另一派认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到来。为什么会出现分化?因为无论是说通胀会来,还是通胀不会来,长周期预测往往都比较困难。

第四个层面的因素是,应对通胀并没有特别好的政策抓手。利率长期保持低水平,美联储如果大动作调整货币政策,就会造成股市剧烈动荡,并对全球的经济预期产生很大影响。应对通胀的东西实在不多,除了紧缩货币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招。尤其是在全球争先恐后印钞的基础上,要想办法抑制通胀,很困难。疫情冲击持续两年,经济增长非常缓慢,但人们还得继续生活,只能靠印钞把这段艰难时期挺过去。

《21世纪》:这样的通胀会持续多久?短期来看,美国通胀数字是不是很可能还没见顶?

李山泉:全球范围的货币超发加剧了通胀,而货币紧缩起作用需要有个过程,不是说货币政策今天一紧缩,明天通胀就能戛然而止。因为还有很多特殊因素会造成通胀的继续。比如,刚才讲的供给侧问题,没有足够的产能。目前美国还没搞大规模基建。如果经济复苏疲弱,各国政府没有别的办法,一搞大规模基建,就要加大投资,那么,对材料、各类物资的需求,马上又会旺起来。疫情下的两年,很多领域的投资陷入停滞,没有太多新项目上马,如果没有适当的产能提高,就会造成通胀继续上升。

通胀是不是长久地回归了?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取决于美联储以及各国货币当局的政策力度。如果真要遏制通胀,措施力度非常大,那经济会经历非常痛苦的过程。我个人预测,各国政府不会力度太大。因为力度太大会扼杀增长势头。股市暴跌,利率提升过快,货币政策紧缩过紧,对经济会是一个重创,估计各国政府都不想看到这个情况。因此,会是适当的紧缩,这个调子美联储已经基本上定下来。但到底力度会多大?现在美联储还没开始,还看不到,要等它行动以后观察市场反应才能判断。现在这个猜谜阶段,往往是市场动荡最大的时候。因为它们是预期驱动的。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预期,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对收紧力度大小的判断也不同。只有等到政策真正出台,人们才能得出进一步结论。

我个人认为,造成长期通胀的因素还比较多,一时难以消除。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全球都在讲控制碳排放。要在投资领域提高ESG要求,这些都是提高成本的东西,如果这些领域无法提高价格,盈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