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认为,共同富裕与稳增长目标是一致的。分配和增长这两大目标并不矛盾,更公平的分配并非意味着要损失效率、放弃增长。
虎年新春伊始,多地加速部署探索共同富裕建设。
2月7日,浙江省委召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总结盘点前一阶段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总体进展情况,部署推进2022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要以理论创新引领变革性实践,打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通道。要探索一批共富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要谋划一批重大改革方案,聚焦破解共同富裕普遍性难题新题,研究谋划共富型大社保体系、财税政策体系、强村富民集成改革、进城农民工共同富裕、“浙里长寿”体系等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方案等内容。
“十四五”时期,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部署渐次展开。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一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备受关注。共同富裕建设如何满足经济发展新阶段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宋扬。
宋扬认为,共同富裕与稳增长目标是一致的。分配和增长这两大目标并不矛盾,更公平的分配并非意味着要损失效率、放弃增长。如果能正确处理好,可以做到增长和分配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相互促进。
共同富裕是包含增长维度的多元化目标体系
《21世纪》:共同富裕是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何当前会把共同富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
宋扬:共同富裕不是一个新话题。2020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要奔向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一时期提出共同富裕意义更为重要。
一是历史意义。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逐渐带动后富。下一步,是从一部分人富起来逐渐过渡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现实意义。在这个时点上提出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问题即为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发展承压、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不定的挑战,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需要明确目标的指导。
不充分一方面体现在宏观指标的不充分,比如虽然我国GDP总量排在全球第二名,但人均GDP水平相对偏低。另一方面体现在微观指标的不充分,即人的全面发展指标的不充分。不平衡体现在现实面临着收入差距、区域差距、公共服务差距等多方面的差距,很多问题会伴随这些差距而产生。在当前时点上提出共同富裕目标,恰恰是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三是世界意义。全球化背景下,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面临着收入差距拉大、中等收入群体萎缩的局面。怎么去应对?我认为中国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仅对我国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世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1世纪》: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稳增长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这个阶段,我们如何将共同富裕与稳增长二者之间很好地协调起来?
宋扬:首先我们要理解共同富裕是什么,要理解共同富裕的目标和稳增长的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共同富裕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增长、分配和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落脚点还是富裕,意味着经济要增长,蛋糕要做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共同富裕目标与稳增长目标是一致的,共同富裕其实是包含了增长维度的更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有人认为共同富裕是劫富济贫,是把富人的资产无条件、无差别地转移给穷人,其实不然。分配和增长的目标不是矛盾的,在我看来,认为“更公平的分配意味着要损失效率、放弃增长”是一种误解。如果能正确处理好,增长和分配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比如,反垄断是为了要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给不同的市场主体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
共同富裕不仅关注经济维度,同时还关注精神维度、健康维度、教育维度等,这些维度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标,都是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编织兜底性的社会安全网
《21世纪》:我们都知道共同富裕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在你看来,共同富裕建设如何满足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还有个人如何认识并且抓住这一机遇?
宋扬: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核心要义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一个人从出生到最后离开,经历的每一个生命历程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婴幼儿更需要的是家庭照料、健康成长、学前教育等;学龄儿童更关注教育维度;就业群体更需要提高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老年人更多需要身心健康的照料。怎么去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认为,首要落脚点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优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