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上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在很多方面有着根本性变化。
近日,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卫健委、应急管理部、医保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指出,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医药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为此制订了上述《规划》。
相较于上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在很多方面有着根本性变化。如应急管理部、医保局、中医药管理局本次是新加入联合印发部门;从“坚持质量为先”和“坚持保障供给”到“坚持生命至上”;从“坚持创新驱动”到“坚持创新引领”等。
但《规划》也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加快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为此,本次“十四五”规划作出了重要的战略引导,包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完善供应保障机制;提升制造水平;加强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新形势新要求
“十三五”期间,在产业创新方面也取得新突破。医药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2020年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1000余个新药申报临床,47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较“十二五”翻一番。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生产用耗材等领域的一批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但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还有不足,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小品种药仍存在供应风险,仿制药、中药、辅料包材等领域质量控制水平有待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需加快解决。
与此同时,全球医药产业格局面临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愈发重视医药工业的战略地位,人才、技术等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对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和向更高价值链延伸带来了挑战。
为此,《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医药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国内医药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轮技术变革和跨界融合加快,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入医药工业发展各环节,变革性新药创制技术和创新疗法、新型药物不断出现。新发展阶段对医药工业提出更高要求,医药工业亟须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还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包括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创新驱动转型成效显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制造水平系统提升、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等。
坚持创新引领
在创新方面,已经从“十三五”规划的“坚持创新驱动”变为“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引领”,实际上这是制药工业研发端从“Me-better”型向“FIC(First-in-class)”型的转变。
“十三五”期间,大量传统制药企业加快创新转型,创新创业型企业明显增多,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数量和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十四五”期间将有一大批医药创新成果完成临床研究和申报上市,医药工业也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驱动转型。
为此《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额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联合发布的《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第二篇:推动基础研究,激活创新源头》报告指出,从我国目前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来看,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在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虽然达到了6%,但同全球生物医药领先国家普遍在15%以上的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同样,中国应用研究在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11%,也远远落后于全球生物医药领先国家近20%的平均水平。
《规划》中,鼓励加强产学研医技术协作。支持医药创新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机构的合作,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在重点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十四五’规划中,国家确定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建立战略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研究现在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强产学研等方面的协作,加强基础研究。”
国际化走向深层次
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是《规划》提出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
对于国际化目标,“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医药出口稳定增长,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10%,出口结构显著改善,制剂和医疗设备出口比重提高。境外投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