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耗煤仍在高位
生产:耗煤依然较高
节后一周,在下游汽车行业,半钢胎开工率季节性回升至20.1%,涨幅强于季节性,节奏快于近年同期,但仍明显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在中游化工行业,PTA产业链的负荷率分化,PTA工厂有所回落,聚酯工厂、江浙织机均有所回升。此外,沿海八省的日均耗煤量节后环比季节性回升,高于近年同期水平。可以看出,今年春节人口返乡人数减少,对生产还是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不过部分行业可能受到阶段性限产的影响,例如钢铁行业。节后高炉开工率、焦炉生产率均继续回落,与近年同期相比明显偏低,Mysteel样本钢厂钢材产量继续下滑,不及2018年以来同期水平。整体来看,节后生产季节性恢复,修复的节奏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交运:返乡少,回城也少
节后返程人数高于去年,不及疫情前。
截至2月11日,春运客运量约6.54亿人次,高于去年同期38.6%,低于疫情前同期49.3%。其中,铁路、民航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5270万人次、2372万人次,分别高于去年同期41.8%、38.7%,但是与疫情前相比,二者分别下降约21.8%和33.5%。从百度迁徙指数看,2月6日,迁徙活跃度达到小高峰,随后开始下滑。此外,从市内交通情况看,出行与疫情的散发情况密切相关。比如西安市内交通于节后反弹明显,拥堵延迟指数显著高于往年水平。
需求:内需仍然偏弱投资:节后房地产销售偏弱。春节假期过后,上周地产销售面积季节性回升,但是低于近年同期水平。春节期间,土地成交面积季节性回落,跌幅强于季节性。值得关注的是,土地溢价率回升至31.27%,处于近年同期高位。在建材方面,春节水泥出货率降至低位。近期,国家发改委强调,围绕经济平稳开局,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投资需求或将有所改善,不过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消费:出行相关消费仍然偏弱。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按可比口径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73.9%、56.3%,恢复程度不及去年。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实现收入2891.9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和3.9%。在文娱方面,节后观影人次及票房收入季节性回落,观影人次较近年同期处于较低水平。
价格:油价震荡上行
主要食品价格上分化,整体呈下降趋势。
上周,猪肉、鸡蛋、蔬菜价格环比分别回落2.5%、4.2%、4.2%,水果价格先升后降,环比上涨1.6%。整体来看,食品价格回落,主因在于春节过后消费需求下滑。主要工业品价格分化,国际油价继续回升。上周,钢价小幅回升,煤价保持稳定。由于冬季建筑材料需求偏弱,水泥价格略有回落。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油价先跌后涨,较春节期间小幅回升。近期油价升至高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美国中部和东部多个州遭遇雨雪天气,叠加经济持续恢复,用油需求增加。二是恶劣天气下,美国原油供给受阻。三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局势紧张,增加了原油市场的担忧情绪。
库存:整体季节性回升
节后钢铁社会库存和钢厂库存季节性回升,略低于近年同期水平。水泥库容比弱于季节性上行,但仍高于近年同期水平。煤炭库存节后涨幅明显,但仍处于近年同期低位。此外,在PTA产业链,与节前相比,节后聚酯切片、PTA、涤纶长丝的库存天数均有所回升,其中节后涤纶长丝库存天数较节前增长48.5%。整体而言,节后复工复产带动库存整体季节性回升。
流动性:央行净回笼资金
上周货币利率分化。上周R001和DR001均值分别为1.92%、1.86%,较春节前一周分别上行19bp和18bp。R007和DR007均值分别为2.12%、2.01%,较春节前一周分别下行28bp和12bp。上周央行净回笼资金。上周央行逆回购投放资金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回笼资金9000亿元,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8000亿元。1月新增社融6.17万亿元,同比多增9800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4.2万亿,同比多增3800亿元。1月社融和信贷数据已经双双迎来开门红。2月11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我们预期接下来各方面政策更为积极,信用的改善也将延续。上周美元指数回升,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截至2022年2月11日,美元指数为96.03,较前一周末回升。离岸、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为6.37和6.36,基本保持稳定。1月美国CPI同比上涨7.5%,创1982年2月以来新高。我们认为,1月美国通胀超预期的表现将进一步推高美联储加息预期,美元指数将延续上行趋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汇率和市场仍有可能受到冲击,不过我国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
政策: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2月7日,工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分别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