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一则联储将于14日召开临时闭门会议的消息挑动市场神经,“罕见”的情人节会议一时引发恐慌预期。虽然此次会议将宣布提前加息可能是场误会,但市场草木皆兵的背后潜藏着预期层面的明显分歧。
一、1月美国CPI冲高的影响和市场演绎
美国1月CPI同比上涨7.5%,创下1982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高于前值7.0%,核心CPI同比上涨6%,创下1982年8月以来最大增幅,并高于前值5.5%,同比和环比均高于市场预期。美国通胀再创新高,加之美联储鹰派高官布拉德表示倾向于美联储到7月1日加息100个基点,再度刺激了市场基于通胀担忧而不断加强的美联储政策收紧预期,截至目前,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3月美联储加息50BP的预期主导市场,且概率接近100%。
不仅如此,一则2月14日美联储常规非公开会议的通知也一度惊扰市场,使得市场担心美联储是否会召开临时会议提前加息,这种风声鹤唳恰恰反映了市场的紧张情绪。美联储政策收紧预期施压流动性,致使CPI公布当日美债收益率突破2.0%,美股下跌,道指、纳指分别下跌1.5%、2.1%,呈现出成长跑输价值的风格,此前我们强调A股和美股在风格上呈现出一致性,近期来看,虽然中美利率走势分化,但股票市场风格的一致性仍然成立。
二、中国货币政策是否会进一步降准降息?
1月金融数据显示,社融同比10.5%,主要贡献力量体现在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这两项。1月18日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较鸽派的表述后,从票据贴现利率可见,信贷积极提速。同时,财政前置带来1月专项债新增5765亿,叠加去年较低的基数,这对1月社融的贡献不容小觑。接下来是否有货币政策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呢?
观察过去15年30次加息降息货币政策操作,可以看出,政策连续加息或降息的操作仅有8次,并且这八次都是在应对比较极端的经济环境下发生,例如2007年持续通胀,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2012年GDP破8、PPI持续下行,2015年GDP破7、经济下行趋势等等。回顾政策历史,我们判断,1月降息之后,短期内不会继续进一步降准降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今年上半年MLF到期量极少,基本不具备继续降准的条件。二是一般降息政策出台后需观望一下效果,1月降息叠加今年财政前置,整体看一季度可能经济压力较小,降息的可能性也较小。
三、稳增长之外,关注困境反转行业
2月上旬A股反弹,能源、材料、金融领涨。2月11日比1月28日,上证50指数增2.9%,沪深300指数升0.8%,中证500指数升2.5%。从中信行业来看,煤炭+13.9%、消费者服务+8.2%、石油石化+8.0%、综合金融+7.7%、建筑+7.3%、有色金属+7.0%、钢铁+6.6%、建材+6.6%、电力及公用事业+6.5%;银行+6.1%、非银行金融+6.0%涨幅位居前列;而跌幅居前的则是电力设备和新能源-6.9%、医药-3.1%、电子-3.2%、机械-1.6%、汽车-1.4%、国防军工-1.2%。显然,出现反弹的板块,除了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上行之外,也与国内稳增长预期显著上升高度相关,1月金融数据的发布也初步验证了市场的预期。
未来,我们提示除了关注稳增长板块之外,也要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连续两年亏损的行业予以关注。这类行业需求侧可能随着全球疫情影响消退而趋于恢复,供给侧则由于连续亏损可能已经得到一定出清,因而具有极高的投资性价比。在2021年,石油煤炭和燃料加工、化学纤维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煤炭采选、油气开采、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都经历了连续两年低迷之后的业绩大幅反转,投资收益较为显著。展望2022年,可能会出现业绩反转的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尤其是猪肉)、食品制造、皮毛羽和制鞋、家具制造、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其他运输设备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电力热力等。
四、当前是通胀交易的良机
商品价格指数显示,目前CRB指数和南华商品指数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月美国CPI同比增长7.5%,高于市场一致预期,诸多指标显示美联储3月加息幅度可能将达到50bp。布伦特原油价格也突破90美元,铜、铝等金属价格也较为强劲。近期,欧洲央行对通胀态度也有明显调整。
通胀风险将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重要风险,但也是重要的交易机会。一方面,国内稳增长已经进入稳投资阶段,1月金融数据表明宽信用已在路上,国内商品价格已连续上涨两个月,稳投资阶段商品价格还有继续上涨的需求基础。另一方面,商品价格加速上涨意味着政策空间和窗口的收窄,目前内外分化的政策周期持续性有限,外围市场因政策收紧的冲击也将影响到人民币资产价格的稳定。当前是再通胀交易的良机,但政策风险也将逐步上升。
五、1月外需旺盛有迹可循
疫苗接种率快速上升,疫情对生产的冲击趋弱。从全球重点经济体疫苗完全接种占比来看,墨西哥、越南、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疫苗完全接种率已快速上升超过50%。与此同时,全球重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PMI指数维持景气区间,意味着生产端整体保持稳定,受疫情影响逐步减弱。数据显示,美国PMI57.6(前值58.8),欧元区PMI58.7(前值58.0),越南PMI53.7(前值52.5),印度PMI54.0(前值51.5)。
先验指标显示外需旺盛仍然有迹可循。一是,1月韩国出口同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