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中包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阐释,旨在正本清源、统一认知,为做好经济工作精准导航。以上五大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皆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用,需避免合成谬误。
其中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但当前部分市场主体,尤其中小民营企业,仍对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存在两极化误解,一极化认为资本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要竭尽全力做大资本的杠杆,最终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的垄断式发展;另一极化则彻底放弃使用资本工具,规避资本,甚至厌恶资本的存在。
以上两极化误解是由互联网时代以来,以平台型企业为典型的靠无限流量与资本实现对多行业垄断式扩张,和近一年多以来,对互联网大型数字平台加强反垄断、对教育培训行业严格整顿、企业海外上市数据审查强监管等多项行业政策调整所导致的。但此两级化误解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创新、产业的升级、以及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不是防止资本健康生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并不是防止资本有序扩张,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也不是防止资本健康生长,资本要有“红绿灯”。给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含义很好理解,就是既有红灯也有绿灯,要划定边界、加强规范,同时更好的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那么,什么是“红灯”,什么是“绿灯”呢?
从字面意思来简单理解,红灯就是要停住,要踩刹车。涉及到社会健康发展以及民生福祉的领域,市场主体以及微观个体平等式发展的领域,如此前存在发展乱象的教育、居住、医疗等行业是资本的“红灯”,是不会允许资本存在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的。
而绿灯的字面意思就是要往前走,不仅要往前走,还要踩油门,高效通行。涉及到中国经济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以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背后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领域;还有实现双循环战略背后的新消费、新国货、文化相关等领域将会更加欢迎具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资本投入,这些则是“绿灯”。
资本不仅需要健康生长,也需要更有为
为什么说资本不仅需要健康生长,也需要更有为呢?因为,这是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要求,要更大程度的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2021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署名文章《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文中指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二战结束以来,开启工业化进程甚至短暂跨过中高收入门槛的国家很多,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的只有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人力资本积累等,都与创新直接相关。”
中国经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驱动经济增长的底层动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曾讲到,国家竞争力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代表了驱动经济增长底层动能的不同,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依靠资源或者廉价劳动力);投资导向阶段(大规模产能扩张,政府主导);创新导向阶段(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资本财富导向阶段(更加强调公平而非效率)。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来,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通过承担全球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基建与房地产投资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达到年均近10%的GDP增速。而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产品多在中低端水平上参与竞争,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随着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要想实现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新必须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近几年,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转变已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人均GDP在1.25万美元左右,大概率将在2022年跨越世界银行所最新设定的人均GNI12695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