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潮到来!政策发力城市管道改造建设,万亿级市场将打开
时间:2022-02-1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城市管网改造和建设被按下“加速键”。

2022年伊始,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重大项目清单、一季度住建工作会议中,对今年城市管网改造和建设施工图予以明确,该民生领域也成为今年一季度基建项目集中开工的重点。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随后,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地下管网、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政策。

伴随政策层面吹来的阵阵“暖风”,机构预测称,“十四五”期间,管道投资规模或超1.4万亿元,其中,城市管网改造更新有望带动水电燃热等市政领域管道的需求释放,拉动供水管网改造市场191亿元,燃气管道改造(含施工)市场606亿元。

“开工潮”到来

城市(地下)管网被称为“城市血管”,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一环,主要包含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热力管道和电力电缆管道五类应用场景,事关民生保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部署今年住建工作时提到,过去40多年的高速度、大规模建设,粗放式的发展积累了许多风险隐患,如地下管线老化、底数不清等问题突出,城市内涝、燃气爆炸等灾害事故多发,迫切需要更新改造,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管网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需要政府扶持。伴随中央高层的密集发声,管网投资也迎来了更有力的财政支持。

去年12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预算”,对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州等17省20市发放共计88.8亿元资金。

近日,在监管层要求地方补报的一批专项债项目中,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成为补报的重点,城市管网与水务领域有望受到更多资金支持。

地方层面,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河南、山西等省份陆续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项目清单、部门专项文件中明确了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的规划路线。

比如,在去年遭遇洪涝灾害的河南,今年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防涝工程体系。绘制城市地下管网一张图、智慧管理一张网。加快推进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改造。开展易涝积水点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地下交通避险能力。

另一去年遭遇强降雨的省份山西,近日发布了《山西省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未满5年的,地下管线建设单位不得挖掘道路敷设地下管线。

广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强化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去年12月,广东省住建厅就已发布《广东省城镇燃气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偏远城区、重点工业园区、大型用气企业供气管道化改造,最大限度消除实现建成区管网空白区域,实现管网覆盖。

除了在老旧管道改造上发力,广东还将加大管道的新建工程。“十四五”期间,全省将新建互联互通管道299.3公里。该省“2021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提到,今年将加快推进在建工程,抓紧新开工一批成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市管网等重点项目,初步安排上述项目投资资金9000亿元,比2021年增加1000亿元。

浙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实施一批重大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积极推进燃气管道更新、城市内涝治理等,提升城市功能。

浙江省发改委表示,要加强防洪排涝工程等专项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各级政府严格按照申报要求筹措落实配套资金。目前,该省“拟申请排水设施建设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已公示。

“当前,各地城市管道更新计划已密集开工,在此过程中,各地主管部门应更加注重城市管网布局的合理性、集约建设,科学制定近、中、远期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落实责任主体和资金安排,有序引导项目实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院长龚道孝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

他表示,城市地下管网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都高度依靠其系统性,在建设及改造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例如雨水管网“大管接小管”、污水系统“注重末端治理、忽视污水收集”等问题。

这些领域将迎来投资机遇

随着城市管网“开工潮”到来,龚道孝认为,在该领域建设、改造和运行维护三方面,至少有四个财政投入的重点方向,分别是:供水和供热的系统性改造、燃气安全治理、污水处理的提质增效以及支持城市加快建设“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他表示,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各地集中供水、供热面积和管网长度都有了较快增长,但也面临老化、漏损、污染、修复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供水方面,近日,住房和城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