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中国数字时代的2亿"合伙人"
时间:2022-02-14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这是一篇关于就业的文章,关于数字时代中国2亿人的灵活就业。

但在这之前,我想先讲一段从美国到中国的创业与就业故事。

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是我最近又在重读的一本书。书中有这样的内容:

乔布斯在上高中(HomesteadHigh,家园高中)时,对数学、科学和电子学很感兴趣。他加入了惠普探索者俱乐部,每周二晚上到惠普的公司餐厅,和十几个学生听一位工程师讲正在研究的东西。他也在这里做了一台频率计数器。为了做计数器,需要一些惠普制造的零件,他就通过电话本找到了当时惠普的CEO休利特,在电话聊了20分钟。

休利特给了他零件,也给了他一份在制造频率计数器的工厂的差事,高中第一年暑假,乔布斯就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安装基本原件。

乔布斯喜欢工作。他曾经送过报纸——下雨的时候父亲会开车送他,高二的周末和暑假他在一家巨大的电子器材商店Haltek做仓库管理员,对电子零件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他会去电子产品的跳蚤市场,为了一块带有值钱芯片的电路板跟人讨价还价,然后把芯片卖给Haltek商店的经理。

苹果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在同一个高中,比乔布斯大5岁。他很小就对无线电和新式计算机感兴趣,8年级时基于二进制理论造出了一台计算器,12年级时做了一个电子节拍器,可以在音乐教室里打拍子,这一年他还在喜万年(sylvania)得到了一份兼职,人生第一次有机会在计算机前工作,他自学了FORTRAN语言,研究最新的微芯片的规格,开始用最新的元器件重新设计计算机。

1970年秋天,在朋友介绍下,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在一个车库相识。这次见面被认为是硅谷历史上第二次最重要的车库见面。上一次是休利特和帕卡德的见面,两人共同创立了惠普。5年多后,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创立了苹果——今天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接着把故事切到中国。

2012年5月16日晚上,台湾《商业周刊》为到台访问的“大陆制造业首富”、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举办欢迎晚宴。“台湾制造业首富”郭台铭出席,首次与何享健碰面。

郭台铭说,“搞工厂是件苦差事。有订单发愁,没订单也发愁”。但当何享健问起“中国制造业优势能维持多久”,他立刻眉飞色舞,说中国制造业的投资环境是世界第一。“我在中国大陆有整条产业链,所有的塑胶粒、电阻、电容、半导体,所有东西都在这儿。”

“前年,奥巴马逼乔布斯问我,把iPhone、iPad搬回美国!我说搬回来,加钱事小,一台多个十块美元,还能赚回来。问题是你供应链没有啊!所有东西都要送过去再装,员工又懒,连材料全都Kitting(成套搬运)过去,那我省什么?惠普主管告诉我,美国圣地亚哥一律师事务所有500个律师,每个人就是针对美国500强,一个人管一家,每天就告。打官司要花钱,只好settle(和解)。如果你是消费型产品,有品牌的,一定要买产品保险,否则哪一天就有律师说,有人家小孩怎么了,狗死掉了,是因为你的空调温度不够。所以美国不适合搞制造业。”

何享健问郭台铭国际化的经验。他回答,“选地点很重要,我在印度投资不小,也很多年,但是不成功,印度其实不是一个国家,是30多个‘国家’(多民族的联邦制),巴西也是一样,政府有心,民间无力。”

郭台铭还对大陆制造业做了预见,如工资会持续上涨,年轻人不喜欢进工厂,所以必须走自动化,机械手臂代替人工,企业从制造走向技术、商贸、服务。

上面的故事,对我有四点启发。

首先,任何创造都需要开放、灵活、自由的大环境。

乔布斯、沃兹尼亚克从中学起就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并通过灵活工作等方式了解电子行业和商业社会。如果学校、企业有很多条条框框,这个不许那个不行,这个要怎么规范那个要怎么监管,他们很可能就被束缚住了,缺乏创造力。

其次,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自生长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深刻动力,是让人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成长。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一些年轻人凭兴趣摸出来,试出来的。今天的小苗可能是明天的参天大树,今天的微光可能是明天的熊熊大火,谁知道呢?因此对年轻人的选择和市场的自发有效力量,要特别包容。

第三,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要考虑与企业竞争力的平衡。

美国今天不适合搞制造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工成本、合规成本、诉讼成本太高。提高工人收入,保障其权益,是正确方向,但如果成本增速超出效率增速,影响到市场竞争力,最终受害的是工人本身。美国的“铁锈地带”就是证明。

最后,产业升级是渐进的,但一定会发生。

乔布斯一代站在惠普一代的肩膀上,又赶上计算机和互联网浪潮,为全球科技产业开拓了新边疆。中国是后发经济体,科技底子弱,只能从代工起步,发挥勤劳、低成本、有组织、守纪律的劳动力红利。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制造已走遍天下。之后,中国经济必然也必须转型升级,发展高技术,发展服务业。

讲到这里,我们切入中国的就业、创业话题。

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生存与发展。要生存就要有饭碗,但饭碗远不只是为了解决一日三餐,更是赚钱养家、学习成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