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如同兄弟,有竞争、有合作,更多的将是互助奋进。
回溯到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年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稳步推进,两座两万亿GDP规模的城市将檫出什么样的火花,怎样唱好“双城记”?
2022年,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的关键一年,2月9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双城办)正式印发的《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160个标志性重大项目被纳入名单,总投资超2万亿元,当年度计划投资1835亿元。
川渝一盘棋
两年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当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又需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方能唱好“双城记”。会议提出,双城经济圈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一直具有重要位置。
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2月9日,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落地实施国家规划的支撑作用,双城办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
据悉,160个重大项目将围绕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紧扣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生态共建共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六大重点共建任务。
虽然名为“双城”,但却不仅限于成渝两地,而是意在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统筹协同,合作共建。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据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仅2021年,川渝就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已完成投资934亿元。而需要指出的是,最新出炉的160个重大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0367亿元,2022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35亿元。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省市共建项目发布最早的一次,也是总投资金额最大的一年。
为全面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党政召开两次联席会议,设立300亿元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共同实施85项年度重点任务,推进67个重大合作项目,打造10个区域合作平台。
“双城记”不仅仅是做生意赚钱,更多的还体现在互联互通、扶持融合。“一盘棋”思维很重要,成都有一汽大众、丰田、沃尔沃、吉利、神龙等车企,重庆有长安福特、菲亚特、五十铃、依维柯、长城汽车、德国博泽等,如何整合好相关产业至关重要。
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集中开工40个重大科技项目,合作共建6个重点实验室,组建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制定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此外,川渝还将推动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共同实施长江干流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跨界河流污染专项整治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启动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跨省医疗结算、公积金异地贷款等实现“一地办”,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多同城化便利。
共构超5万亿级城市圈
毫无疑问,重庆、成都是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所在,各自为一方的主树干,并强化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动。
规划纲要明确,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推进中心城区加快集聚高端现代功能,推进璧山、江津、长寿、南川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支点城市加快发展,推进荣昌、铜梁、大足、潼南等桥头堡城市特色发展,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
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成都都市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推进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加强成都都市圈与绵阳、乐山、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