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年味正浓。如今大包小包拎年货回家已成为过去式,随着网购的普及,春节照常配送成为大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网购年货寄回家,人未到礼先到,宅家看世界,年菜次日提……花式“春节不打烊”服务,开启了“年货经济”新图景。
业内指出,“淘宝式过年”赋予了“年”新的内涵和味道: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新鲜、别样的年味与欢乐;另一方面,新的服务模式也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年俗文化,为提振春节消费、激发内需开启新的空间,增添新的活力。
消费者热捧新年货
传统佳节消费添新意
“今年春节呈现出几个比较明显的新消费趋势,既有冬奥热、虎年这样的新热点带来的新年货,也有像春联、食品这样的常规年货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而推出的‘新品种’。”淘宝春节营销负责人曾妮表示,年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年俗的变化。
据悉,洗地机、大厨预制年菜、滑雪服、剧本杀、低卡零食、春节手机壳、创意春联、年宵花抱抱桶、虎头帽和宠物新年衣服,登上了淘宝发布的“虎年春节十大新年货”。
其中,带“虎”的商品成交均有大幅提升:虎年春联、虎年卫衣、虎年包包、虎头帽等商品的搜索量,环比涨幅均达到500%;“虎年”主题的手机壳平均每天卖出25.7万个,山西一家做虎头帽的淘宝店销量比往年增长了300%。
虎年春节恰逢北京冬奥会,“10亿人上冰雪”也让冰雪运动成为最时髦的冬季活动,带动滑雪服、滑雪板等装备的销售额同比翻番。
传统年货的“新花样”也不少。如今,人们更希望轻松拥有过年仪式感,于是洗地机成了家庭大扫除担当,大厨预制年菜受到消费者“热捧”。
“春节不出游,但要吃遍大江南北。”丰收日电商负责人刘倩介绍,今年其店铺年夜饭预制菜销售增长了三倍,因菜色更多元丰富,尤受70后、80后消费人群的青睐。
《2022年淘宝年夜饭报告》显示,今年预制菜发展很快,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方便、丰富、美味的年夜饭预制菜成为除夕夜首选。其中,红烧肉、酱鸭、佛跳墙、清蒸黄鱼、蒜香仔排、大闸蟹等肉菜类预制菜最受欢迎。
中国农科院加工所预制食品科研人员刘云鹤表示,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每年以20%的增速发展,2019年产值达2400亿元,2020年升至3400亿元,预计到明年能达到5000亿元。经恒生发布调查发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城镇化、小家庭化、单身经济、“懒宅经济”以及“高效率生活”,都带来了新的家庭餐桌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网购年货代替了‘提前囤年货,人肉搬回家’,‘淘宝式过年’成为一种趋势,过年方式不断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不只卖空更要卖好
电商助农兴农成果丰
浙江衢州乌溪江畔的鲟鱼养殖加工车间内,当地从事鱼子酱生产的村民方琴和村民们在紧张地忙碌着。“衢州的鱼子酱让我一年能挣到6万到8万元,不仅可以给自己买衣服、给孩子买玩具,还给家里添置了新家具。”方琴说道。
方琴所在的浙江省衢州市石室村已被列入天猫年货节“卖空100个乡村计划”,她和工友们手中的卡露伽鱼子酱在几天内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抢手美食。
在2022年天猫年货节期间,“卖空100个乡村计划”一天推荐一个省的特色农产品,重点覆盖23个省级行政区、110多个县域的农产品,包括查干湖的胖头鱼、海南三亚的凤梨、浙江舟山的海鲜、新疆阿克苏的苹果等。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天猫年货节“卖空100个乡村”重点项目一头连接着田间地头,一头连接着数亿消费者,不仅解决了“滞销”“卖难”的问题,而且还能实现农民“卖好”的期望,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一个好年。
农产品、特产卖出去了,不少村民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选择返乡就业。以方琴所在的衢州石室乡为例,鱼子酱产业带动了石室乡2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有近200名村民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加入养殖合作社,实现收入大幅提升。
近年来,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持续在助农上下功夫。2020年5月,阿里巴巴成立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事业部,整合淘宝、天猫、盒马、淘菜菜、阿里云等20多项涉农业务能力及生态力量,推动乡村的产业发展与数字化治理。目前,阿里数字乡村已与全国150多个县域展开深度合作。
2021年5月,阿里巴巴又推出“热土计划”,宣布从产业、人才、科技三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平台的生态、技术力量让农村特产都“有名有姓”,让农民因“品牌农业”享受更多红利。
春节电商服务“不打烊”
消费又添新动能
宅家看世界、年菜次日提……淘宝以“不打烊”的服务,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春节体验。
1月24日至2月8日,20万淘宝天猫商家在春节期间照常发货,覆盖全国95%的城市。除此以外,淘宝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春节不打烊”服务。
全新过年体验的背后是电商应消费者需求而做的改进。春节期间,菜鸟创纪录地投入15万人,其中,菜鸟驿站有超过10万人春节值守,保障了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