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机装上“大脑”,让“铁疙瘩”学会“思考”,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在黑土地上悄然实现。依靠搭载在农机上的智能装备,农民只需一部手机便能开启耕、种、管、收“一条龙”作业。这种高质量转型发展思维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农耕模式,也成为黑龙江全域奋起谋振兴的“密钥”。
作为我国重要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正处于政策叠加、乘势而上机遇期,爬坡过坎、调整转型攻坚期,矛盾累积、风险交织凸显期,激发潜力、振兴发展关键期。过去一年,面对多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内外风险挑战,黑龙江坚决果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滚石上山中努力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做好“三篇大文章”
汇聚发展新动能
“没有一粒玉米可以完整地离开绥化。”这是黑龙江省绥化市玉米精深加工的宣传语。在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发酵产业园二期项目,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玉米深加工。绥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于凯宁说,这个产业园建成后,年加工玉米能力突破200万吨,辅酶Q10等产品将有效拉长产业链条。
距离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远,黑龙江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两家企业在产业链上相互匹配,昊天的产品直接通过管线传输到新和成生产车间,成为下一级产品原料,共同构成一条以玉米精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
产粮大市绥化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年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左右,从玉米到酒精、淀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当地围绕玉米精深加工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深度开发“原字号”。
截至目前,黑龙江梳理出相关“原字号”企业1800多家,主要集中在石油、煤炭、粮食等领域。黑龙江按照“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路径,正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价值链。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聚焦“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持续发力。2021年黑龙江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GDP增速,达到2013年以来最高水平。“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继续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三篇大文章”,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在改造升级“老字号”的推动下,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车齐车集团等一批“大国重器”企业“老树发新枝”,依托创新驱动等赋能,激发“老字号”的新潜力。去年以来,黑龙江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呈现出持续向好趋势。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发电机冲片自动叠装车间,日前获评“黑龙江省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贵说,公司正加快从传统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服务领域转型,持续投入资金建设智慧工厂,推进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各环节自动化改造,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
培育壮大“新字号”,深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是一次重要机遇,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换道超车”的必选项。2021年,黑龙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到9.5%,高新技术企业净增806家,同比增长41.7%。
黑龙江科技资源富集,去年全省有4人跻身两院院士行列。日前,黑龙江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出20条“真金白银”措施,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智慧农场、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等蓬勃兴起,数字经济正全面渗透黑龙江的产业发展。
哈尔滨凯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智慧供水产品体系,通过智慧监控、诊治,可实现城市供水降低漏损率、节约能源消耗、保障水质安全等多重功效。目前,这一智慧供水系统已广泛应用在黑龙江和辽宁等地。
砸响“改革之锤”
扩宽“开放之路”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阶段的黑龙江而言,改革就是关键一招。老工业基地振兴步入深水区,黑龙江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国企改革质效,优化营商环境,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国企是东北振兴的龙头,也是深化改革的“硬骨头”。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重地。在计划经济留痕严重的东北,中国一重实施了一系列“真刀真枪”的改革,在抢吃“市场饭”的蜕变中不断走向新生。中国一重去年实现利润总额16.11亿元,同比增长达20.33%。“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改革别无他途。”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以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央企,狠抓“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出内生动力。
地方国企改革快马加鞭。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面对人才短缺困境,打破“铁饭碗”,变“熬资历”为亮成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尹达说,两年来,公司选聘高校毕业生511人,其中省外151人、海外留学生2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300人。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地方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07.65亿元,同比增长16.58%,两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