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州市坚持走全面深化改革之路,续写新的温州故事、构建新的温州模式、激活新的温州动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温州力量。
温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温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部署,强化人才引育、打造科创高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数字化改革,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实施“百万人才聚温州”战略,涵养人才生态。针对顶尖人才打造“引育留用”的完整人才链,两年时间内实现院士引育“破零”并增至3位。设立“温州人才日”,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全力打响“创业之都欢迎你,来了就是一家人”品牌。通过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民营企业人才周等活动集聚各路英才,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推进一体发展。主动接轨大上海,率先与嘉定区合作布局,打造“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的双向飞地模式,形成“研发在上海,产业转化在温州”的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与省内重点城市战略合作,与台州签订“温台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杭州、宁波分别开展数字经济战略合作,高水平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与省际城市协同发展,推进浙南闽东合作发展区建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开放平台。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涉企优惠政策全部实现在线公开、申报、兑现。创新推出“无还本续贷”、“无抵押贷款”、“科技贷”等举措,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和贷款成本实现“三升一降”。推动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开放平台协同发展,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搭建舞台。弘扬企业家精神,办好“温州民营企业家节”,建成投用“世界温州人家园”,给企业家以礼遇。
温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困难
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相比,对照“成为发展强劲的全省第三极”战略目标,温州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既存在比较优势,也存在不少困难。
优势一:具备人口流动带来的内生动力。温州地少人多,古往今来,温州人奔走在全国和世界各个角落。人口流动带来生机和活力。人口流动为温州提供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降低劳动力成本,拉动城市消费,帮助温州涵养形成开放包容、激扬活跃的城市文化氛围,提升了温州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优势二:具备“温州人精神”这一宝贵财富。温州人是温州最宝贵的财富,“温州人精神”是指敢为人先、勇于创业创新的精神。温州人精神是长期奋斗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引领着温州改革发展、奋勇争先、赶超跨越。进入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将继续激励温州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市,将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中绽放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优势三:具备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异地商会发达的独特资源。温州在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的建设上有成功的探索,商会和协会数量多、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帮助积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防止无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商会和协会成为市场各主体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通道,政府与商会、协会分工协作,共同促进温州发展。
困难一: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温州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止息,温州因为外贸依存度较高,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强。我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和区域竞争加剧,温州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以浙江省内为例,杭州、宁波处于绝对领先位置,绍兴、嘉兴、台州是温州有力的追赶者,而温州包括民营经济、市场化改革在内的相对优势弱化,已经处于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困难二:资源要素趋紧,生产成本上升。“七山二水一分田”,温州各类资源本底薄弱,在经历过早期粗放式发展模式后,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要素短缺,存量不足、增量有限,综合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困难三:地理位置受限,深化区域合作存在天然屏障。温州偏居浙江东南部,与上海、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距离较远,地理空间和距离对深化区域合作造成天然限制。
困难四: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不突出。全球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温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数字经济领军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仍有待培育。
温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策一: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争取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温州民营经济活跃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接续发展梯队,实现创新力量的“大小交融”。系统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赋予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