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生态-产业金融的破局之道?
时间:2022-02-0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当前,普惠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已经上升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举措,但从目前的数据看,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普惠效果仍然见效甚微,中小企业仍然面临信用环境差、回款难、融资难等难题。本文将从开放生态新思路入手详述产业金融的破局之道

“普惠”供应链金融为什么难

供应链金融是“非标品”

供应链金融相对于抵押贷、信用贷、流水贷这些标品来说,本身在规模总量上来说还是偏小。从银行的角度看,开发和管理一个产品,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比,那么标品优先级必然高于非标品。标品在市场认知、员工技能、管理经验、作业效率、市场规模等各方面都具有优势。虽然标品竞争激烈,但基于银行风险(创新)厌恶偏好和管理体制的属性,银行宁愿投入更高市场成本或者压缩利润等手段去同行那里争夺存量标品市场,效率和效果都比研发非标品更为高效。

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难以适应产业链运营要求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商业银行重点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购销等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展营销,其专业化要求已经高于普通的金融业务,而中小企业场景金融服务对商业银行的专业化要求更高。当前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针对宏观层面的产业分工或者围绕核心企业服务,未来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各行业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借助AI、区块链、云计算、数据等新兴科技力量赋能是其重要选择。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才能契合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新需求,这对商业银行跨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

金融服务同质化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总体看,信贷业务在所有B端金融业务中居于绝对核心地位,最典型的B端场景即供应链场景,主要是围绕企业融资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订单融资、仓单质押等,大多商业银行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竞争已趋于同质化。但从场景金融角度看,事实上还有大量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有待探索创新。以供应链场景为例,供应链上有原材料供应商、核心企业、各级产品经销商以及服务供应链的其他物流、仓储等服务企业。这些角色之间的每一个接触和交易环节可能都是一个潜在场景,内容涉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个方面,其服务需求不仅有支付交易需求、融资需求、风险控制需求等金融需求,还有种类繁多的非金融需求,围绕场景中的各方面需求有待创新突破。

产业数字化水平低下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但目前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现有信息化系统和数据类型差异也较大,这对于产业互联网推进互联互通和断点集成提出了挑战。只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并积极推进产业链数字化标准,才能为产业互联网推进信息和资源共享创造良好条件。

核心企业不确权

在中国大企业不确权成为商业惯例,拖欠、不挂账视为理所当然的状况下,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用途无法做到清晰明确,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业务闭合、收入自偿就成为了理论上的一种设想。如上种种问题就使得供应链金融举步维艰,可以说,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传统的信用体系已经丧失效能,而新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产业金融突破思路

开放生态是首选

对于行业核心企业而言,可以从原来的大甲方升级为产业生态的治理方,承担起行业的数字化治理、准入标准等生态治理角色,主动吸引各类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同时,应利用其行业地位主动建设数字化开放平台,降低生态参与方的参与成本。

商业银行的优势在金融,对于众多中小银行,输出金融服务可能是最主要的B端场景金融服务路径。在开放银行时代,商业银行“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要同步推进,商业银行可能考虑通过API或SDK形式提供金融服务给第三方。要保持金融服务竞争力,最根本的途径是不断改进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B端客户需要。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或科技改造升级,科技公司通过不断的行业细分,形成在不同赛道的产品和技术积累和沉淀,进一步可以降低行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数字化、标准化实现“非标转标”

在传统金融当中,支付、票据、信贷、金融衍生品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标准化,从而带来定价、交易、流程的高效,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数字化也因此容易得到实施。相对传统行业,往往交易流程、凭证都未能标准化,从而带来信任的高成本和交易的摩擦,所以产业需要持续进行流程再造,实现流程标准化、数据标准化以及交易标准化。

流程标准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应构建一套类似“支付”这样的标准化协议,以仓储动产质押金融场景为例,应通过标准化的供应链金融协议来协同数字资产,改善风险控制、加强供应链信息共享,推动新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的赋能,从而通过流程标准化最终优化行业运营效率。

数据标准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应逐步将跨主体的协同数据进行标准化,形成可以多方协同的数据凭证和数据资产,从而能够为风控和数据治理提供基础。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各地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