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2021年中国经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表现还不错,那么您对2022年中国经济的形势如何预判?会继续保持我们一直说的韧性吗?
钟正生:我觉得2022年中国经济仍然可以维持在我们政策希望看到经济的合理区间,我们目前是对2022年中国经济的预测是全年5.3%的实际增长。
这个速度应该来说,还是应该在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一个附近,就是我们经济资源还是在充分利用的状态。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央行时隔很长时间之后,首次下调了一个房贷的LPR,5年期的LPR的利率。其实在房地产这一块,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就这一块也出现了一个进一步加码的迹象。
所以我觉得主要折射出来宏观政策层面上稳增长在进一步加码,所以对今年来说的话,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都是比较好的,除了刚刚说的稳增长政策在加码之外,还有一个是去年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双碳的政策,绿色的转型这一块,今年应该与经济的增长会有一个更好的平衡。
另外一个是去年大家可能都会非常关注的,就是一段时间里的工业品价格的暴涨,工业品暴涨的话,对中下游的制造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冲击。随着现在关于工业品价格高位的回调,其实我们也看到中下游尤其是下游制造业,盈利的状况是有改善的。所以这些都是比较积极的一些迹象。当然新冠的疫情还在肆虐,在海外的经济体复工的复产节奏也受到困扰,所以整体上来看,中国出口的高景气还在延续,延续的时间越长,对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就越大。
所以总体来看的话,我们对中国经济还保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其实今年我们的改革开放还在推进,金融开放还在推进,所以整体还有很多体制机制的改革的红利是可以去释放的。
另外我们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另一个逻辑,用脚投票的逻辑,你会看到国际资本配置中国,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步伐一直也比较平稳,还是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不以信任,投以赞成票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谨慎的。
主持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您在一财号的文章里曾经提出过,今年还是会有三大因素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能不能跟我们大家详细分享一下?
钟正生:三大因素,其实第一大因素,如果大家是看去年2021年中国第一的成绩单,应该还是非常靓丽的,经过一些波动,总体上还是非常靓丽的,其中我们可以用两年平均增速来看,现在哪些主要的经济指标是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哪些还没有回到疫情之前水平,其实从这个线条里面来看非常清晰。
那么已经回到疫情之前水平是中国的出口,工业生产和制造业,这个是出口产业链的,过去两年出口中国出口的韧性大家有目共睹。因为仍然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其实是基建投资和消费这三个指标,但还没有回到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
所以其实我说三条线索或者三个支撑因素的话,首当其冲的其实就是制造业,那么制造业目前一个恢复的态势还是不错,然后我们其实看到其实从去年1月份开始,我们看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数据的话,其实可以认为是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资本开支的周期。
我们回顾历史上中国的制造业资本开支的周期,一般启动会在高位运行两年,所以今年制造业的资本的扩张,是制造业产能的扩张,仍然会持续整年,所以制造业来说应该来说大家可以给大家更多的期待,包括现在我们在重大期贷款上对制造业贷款的支持,包括我们国家对专精特新,对制造业的倾斜的政策都还在持续加码,所以这是第一个支撑因素。
第二个支撑因素的话,其实我觉得出口的高景气,这个有很多的不同的看法,大家都会说今年中国的出口的景气可能有所回落,因为去年出现了20%以上的高速高位的增长,今年大多数预测可能都是比如说10%或10%以上,你看起来这个高位出口是一个高位回落的态势,但是不要忘记了,10%以上的一个出口增长依然是个很高的增速,如果出口是个链条正常运转的话,我们的工业生产,我们制造业投资都是这个链条上,都会受益。
所以我说第二个是出口的高景气。
第三个其实还有一个消费,消费目前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包括我们在新冠疫情冲击之后,包括居民收入增速的一些放缓,包括可能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包括大家现在看到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的倾向也比较强,但是其实我们也看到了,现在就一系列扶持消费的措施也在陆续采取,尤其我们在政策建议里面也提到过,其实现在可以加大政府公共消费的支持力度,但是公共消费这块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公共消费它会挤入私人消费,它不会挤出私人消费。
但一切最大的利好其实是这样的,去年的三季度我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过,这次压力测试之后,我们政策纠偏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相信未来以后宏观政策的出台对与市场更多的去互动,与市场主体更多的去协调,然后不同的政策之间也会更加注重一个综合平衡,所以它其实像政策突然叠加的效应。
简单说我们政策的出台可以更加有序,更加有度,也会更加有力,这个其实是一个最大的支撑因素。
主持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您判断一下,我们具体的投资方向,很多人很关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