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就业发展新理念,加快构建就业发展新格局。从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可以看出,就业优先战略与高质量就业是《规划》的主要价值导向,我国要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发展格局,必须以高质量就业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引擎。
《规划》指出促就业要瞄准重点群体,分类指导,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基数最大、最具潜在价值、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基础性人才群体,其就业受到广泛关注。《规划》第十条重点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同时《规划》指出要根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科学规划,通过整合产业、市场、渠道、政策、技术等多种资源,分类指导、跟踪帮扶、错层次支持,实现重点突破,这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聚焦就业难点,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强调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规划》在总结“十三五”就业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着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传统的人才培养制度与新时代经济结构、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环境因素之间尚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被动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东西部地区就业不均衡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面对上述态势,《规划》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特别强调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通过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
充分扩大就业需求,全面增强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规划》从需求端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就业扩容,通过强化消费、投资、贸易“三驾马车”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并具体对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具体领域的扩大就业系统地提出了有力的举措。在积极加强体制内就业的同时,《规划》提出要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推动区域就业协调发展,实施特殊类型地区就业,壮大乡村就业内生动力。
积极培育大学生就业新动能。大学生群体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数字经济的适应性和工作的自主性有较高的偏好度。《规划》从就业工作的长远出发,重点提出了数智时代发展数字经济及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新的就业市场、就业业态;积极开发新职业,发布新职业标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平台型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发展。
强调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我国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规划》重点就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鼓励引导大学生投身创业、全面升级大学生创业服务等方面给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通过充分赋能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并进而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和乘数效应。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抓手。《规划》要求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力要素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劳动者队伍。在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和培养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等方面的一系列建议。
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和赋能体系。《规划》着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出要健全校内外资源协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服务机制。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实施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多渠道政策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乘势而上,着力促进我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是模式创新,实现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动态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需求侧和供给侧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失衡,与社会需求脱轨,如许多学校热衷于设立法律、金融、财务会计等热门专业,但或者市场上存在过剩现象,或者由于专业领域口径过宽,在大学阶段有限时间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二是随着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市场上出现的新职业如数据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十分短缺,而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上述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再比如围绕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食品安全等产业出现的新的职业岗位需求,经常出现巨大的人才短缺现象。三是地域就业机构失衡,就业市场求人倍率差异很大,一线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出现了人才内卷现象,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众多岗位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