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中国可采取更具扩张性政策,尽可能实现高增速
时间:2022-01-2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第一,我们应该对中国202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一个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

2021年中国GDP增速8.1%。如何看待这一经济增速?高于8%的增速是否表明2021年中国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呢?我们可以同疫情前的2019年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一下。

同比会涉及到基数问题,环比则不直接涉及基数问题。我们可以比较一下2019年和2021年各个季度的环比增速。2019年四个季度环比增长速度是1.6%、1.2%、1.3%和1.6%,相应的年化增长速度6.6%、4.9%、5.3%和6.6%。而2021年四个季度的环比的增长速度年化之后几乎都明显(除第四季度)低于2019年。不难推断,如果扣除基数效应,2021年的经济运行是低于2019年6%的水平的。简言之,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速是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的。

第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是处于低通胀甚至是通货收缩状态的。例如,PPI(生产价格指数)从2012年3月开始连续54个月都是负增长,而直到2021年前两个季度,CPI和PPI都是不高的,平均来说CPI在过去10多年大概不超过2%。最新数字显示,目前在CPI继续保持低水平的同时,PPI已经开始回落。

没有通货膨胀,甚至出现通货收缩,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增长是硬道理”。增长不是一切,但没有增长就没有一切。

我们当然应重视“增长的质量”,但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脱离增长就谈不上高质量。在现实中,如果经济低迷,则结构改革、技术创新和共同富裕等工作的推进就都会变得十分困难。

第三.我认为,经济学界在讨论是否应该争取获得一个较高的增速时存在着许多重要的方法论错误。例如,有观点认为,中国面临很多结构性问题,较高的增速不现实。不利的结构性因素充其量能够说明中国GDP增速为什么会有所下降,但并不能说明增速到底降到百分之几才是合理的。

什么是结构性问题?没有明确定义。我们习惯上把宏观经济之外的所有问题统称“结构性”问题。从我们经济学家所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所谓“结构性”包括:人口老龄化、投资-消费-出口在GDP中的比重、民营企业和国企的地位、收入分配不均等、资本市场欠发达、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区域经济不平衡、城市化滞后、服务业占比不高、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规模收益递减等。可以说,宏观经济之外的所有问题,都被同一个词装进去了。问题在于,许多人用结构性因素笼而统之地来解释某个具体年度,甚至具体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以抽象的原因直接推导具体结果的思路在逻辑上是完全错误的。“结构性”因素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但不能用来解释年度和季度经济增速的差别。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四点评论。

第一点,所谓结构性因素一般来讲是慢变量,是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以集腋成裘的方式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对于每年、每季度GDP增速,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极其微小的。例如,人口老龄化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某个年度或季度经济增速的下降。

第二点,“结构性”因素数量庞大,同时影响经济增长。每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讲,在给定的时期内,单个所谓“结构性”因素对GDP增长的影响是微小的。

第三点,结构性因素是可以互相抵消的。比如人口老龄化,一般来讲,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将导致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但其他因素,例如技术进步也在发挥作用。

第四点,结构性因素影响短期宏观经济变量,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因果链条,必须找到因果链条的各个环节,才能确认某个结构性因素对某个年度的GDP增速的具体影响。不仅如此,因果链条不是单一、直线的,诸多因果链条还会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讨论的是短期问题,考虑的时间长度是年度、季度甚至月度。做短期分析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消费、投资、净出口等具体因素。例如,消费增速减少了,为什么减少?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倒推回去,可能会涉及一系列长期、结构性因素。找出这些因素,有助于判定消费变化的趋势和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与其他政策影响消费的可能性。

第四,关于刺激消费的问题。2020年初很多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发放政府补贴提振居民消费。通过提高居民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当然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思路。但如果消费者长期固定收入下降、对经济增长前景悲观,这时即便发了钱,居民可能也不会花出去,而是会把钱存起来。2020年武汉解封之后,有人认为,消费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但这种预期并没有实现。直至2021年下半年,消费也没有出现报复性增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受现实收入以及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够首先提高经济增速,使居民的收入增加,并使居民改变增长预期,实现消费增长就会比较困难。当然,对于因疫情冲击而导致生活困难的低收入阶层必须提供救助,但这不是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而是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第五,如何确定经济增长目标。最近中央提出“稳增长”非常及时。在目前的语境下,“稳增长”应该是遏制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跌。但中国应该争取实现多高的增长速度呢?学界普遍认为,应该首先算出中国的潜在经济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