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应运而生,成为记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
《蓝皮书》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既需要向世界金融中心的成长经验学习,也需要从中国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需要考量兼顾上海地域的风土人情、发展布局,要根据上海金融发展进程中的特定时期,有步骤、有分工、有重点地进行全面、局部、单项和集成的应用型研究和政策设计,把握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从2006年开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应运而生,成为记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今,整整16年过去了,按照每年出版1册,并以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为标志的发布计划,《蓝皮书》已经如约完成了这项重要的历史使命。2021年6月,在一年一度的《蓝皮书》发布会上,长期负责上海金融工作的屠光绍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针对性,不仅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涉及的主要内容作了全面阐述,还通过持续不断地跟踪,记录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史过程,并不断提炼、升华,针对每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蓝皮书》及其阶段成果多次获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和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成为上海业界和学界有广泛影响和地位的一个品牌。
作为《蓝皮书》主编,既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建成和历史跨越振奋自豪,更为“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迈向更高发展水平而备受鼓舞。回想自己主编《蓝皮书》的12年历程,感到特别亲切、难忘。值此2022年新春前夕,仅以一叶轻舟的系统随想,为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点回眸,以飨社会。
一、着力基础建设的市场、机构和创新,科学并举,集成发展
《蓝皮书》从它起步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见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发展进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建成,集中体现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的规模、规律和规格上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金融市场上审视,上海目前已形成了位居国际前列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涵盖了资本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突出了要素市场完备、交易活跃、令世界瞩目的标志性特征。同时,上海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升,随着“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相继问世,推进了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应该说,金融市场是上海金融发展的基础底色,十多年循序成长,持续发展,含金量十足,亮点纷呈。
其次,从金融机构上审视,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持牌类金融机构呈阶梯型增加;二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此外,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纷纷落户上海,仅2020年以来,已新添10余家外资资管机构,资管规模排名全球前10的机构已有9家落户上海陆家嘴。
再次,从金融创新看,体现出能力增强和效应显现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上海市已产生金融创新奖600余项。如“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落地”等项目提出的包容效应、成长效应、集聚效应、快速效应、均衡效应、威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具体举措,有力地推进了科创板的创新进程。又如,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与运营”等项目,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战略价值。
《蓝皮书》认为,金融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金融机构是它的成长脉络,金融创新则是血脉和活力。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三个核心要素的规模渐进成长,其发展规律得以推进性体现,其规格与层次则分别达到了国际金融前沿的相应标准。
二、着手核心节点的战略、战役及战术,融合推进,科学成长
《蓝皮书》始终把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的宏观导向,认真关注其每3至5年的推进重点,进行着宏观引领、中观均衡和微观着力的有机匹配和融合,让人循序渐进且信心倍增。
2006年制定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基本建成目标的一大战役。规划明确了以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架构,提出了上海2010年的发展目标。与此相适应,《蓝皮书》重点阐释了“十一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专题研究了金融人才的供求预测和外部、内部生态环境建设,系统专项提出了打造特色中心的建议,对人民币定价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等也形成了细化的建设方案。
200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确定了这一国家战略的建设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