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从2018年工信部开展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后,经过三年的培育,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2年伊始,“专精特新”更是受到了追捧,已经成为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投资热词。
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提出了明确的“专精特新”企业量化发展目标,有些地方不仅为本地“专精特新”企业发奖励,甚至还重金吸引外域的企业,率先开启“专精特新”企业“抢夺战”。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望迎来市场更多关注。在我国打造创新型企业发展体系的进程中,各产业链上“小而美”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值得进一步挖掘。
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
国家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中央政策层面有较多政策涉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政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由来已久。
早在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就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引导中小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协调发展。
2013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丰满和规范了“专精特新”的内涵,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在此后的多年里,国家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中央政策层面有较多政策涉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在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创业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和成长。
根据工信部在2021年11月公布的数据,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
到了2021年,“专精特新”频繁出现在重要政策文件中,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12月17日,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九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更是提出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了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快速发展,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出台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等政策文件,其中,《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出了涵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等在内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为目标,提出了11个方面、34项举措。
各地争抢
记者发现,除了真金白银地培育当地企业外,不少地方还斥重金吸引区域外的企业。例如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政策,对广州市以外迁入本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扶持。
除了中央层面,各地也纷纷在政策上发力,密集部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支持举措,并从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鼓励挂牌上市、优化服务等方面派发政策大礼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2022年1月5日,福建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福建省加大力度助企纾困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对新认定的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省级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元、50万元奖励。
2022年1月12日,山东省也印发《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提出到2025年,入库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万家以上;新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家,累计达到10000家左右;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0家,累计达到750家左右,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排头兵。
记者发现,除了真金白银地培育当地企业外,不少地方还斥重金吸引区域外的企业。例如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政策,对广州市以外迁入本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扶持。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了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争抢的香饽饽,甚至出现了兄弟省份之间相互挖墙脚的现象。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认为,各地政府是落实贯彻“专精特新”扶持政策的单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议还是要从省份自己的优势产业出发,帮助某些在细分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完善和提高其经营管理的各方面能力,做强企业、提高产值,更有实际意义。
作为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呼吁,“十四五”乡村振兴时期,“三农”产业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出现。袁帅表示,在我国,大部分农牧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承担了我国近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就业